第1968章 势不可挡(第2/3页)

品尝过权力的滋味,品尝过在圈子里呼风唤雨的滋味之后,谁会心甘情愿放弃?

没有人。

那种一句话就可以决定旁人前途的滋味,是会上瘾的。

而现在,汪家兄弟也是一样,他们也不希望得罪赵浮生,免得这家伙一发狠,万一豁出去,直接下场,收购了华宜,那就麻烦了。

这可不是开玩笑,华宜的股权结构,不是汪家兄弟的一言堂,真要是赵浮生下狠心的话,收购华宜,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到时候,汪忠磊觉得,自家哥哥汪忠军,估计拎着枪崩了张墨都有可能。

上世纪八十年代,汪忠军和几个同事下海创立了《购物指南》这本杂志,却只发行了一期,就被有关部门以非法出版物为由勒令停刊,杂志胎死腹中。

下海之前,汪忠军是物资出版社的一个闲职编辑。顿成无业游民后,他每天坐在家里,看着岳父、岳母、妻子挨个出门上班。期间,还和邻居打了一架。

窘迫的汪忠军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了,男人不可一日无钱无名,不然就连路边的狗都会看不起。他寻思去美国,先弄个外国文凭。

妻子刘晓梅想了一天,第二天她对汪忠军说:“我把工作辞了,我们一块去美国,你读书,我打工养你。”

汪忠军热泪盈眶。

后来,他就去了美国。

而喜欢看电影的汪忠磊在一次同学组织的聚会上,看到一个又一个高挑靓丽的女孩走进来,他有些懵圈,因为进来的人都太好看了。

他这才知道,离他家不远就是中央戏剧学院。

汪忠磊喜欢上了其中一个女生,最后却连手也没牵成。但进入影视圈的想法就此生根发芽。

华夏民营影视的发展,是个很曲折的过程。

九四年底,国内第一家民营影视企业嘉实广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才成立,先后推出了《影视新干线》《娱乐特快》等电视栏目,覆盖范围超过了二百家地方电视台。

华宜也是这一年成立的,但这个时候他们以广告业务为主。拍电影能不能赚钱,由于政策和市场的限制,彼时的汪家兄弟心里没一点底。

事实上,不仅汪忠军汪忠磊没底,大部分电影投资人也没底。

九五年九月一日,当时的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布了《影视制作经营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其中第五条规定个人和私营企业原则上不设立影视制作经营机构,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单独或境与境内组织和个人在我国合作设立经营机构。

这一政策,导致民营资本和海外投资方不敢再贸然投资电影业,国内电影投资开始放缓。

从九六年开始,电影的拍摄数量逐步减少,到九九年,华夏电影总票房突破历史最低记录,年度票房只有八亿元。

很难相信,这甚至只是日后某一部戏五分之一的票房。

那个时候,小钢炮还是票房毒药,连拍三部戏被禁的他处于人生最低谷,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入错了行。

白天的他看着天安门城楼上飞翔的鸽子,满怀伤感。

晚上还要为了给片子争取过审的机会,请领导吃饭,席间如此拍马屁,“您是谁啊,您是站天安门城楼上,看看京城这边说这边灯太多有点晃眼,这边的灯就都要立刻给灭了。”

九八年,汪家兄弟在广告公司内部组建了电影办公室。

他们第一次试水,是英达的电视剧《心理诊所》,这部片子挣了钱。

两兄弟开始觉得影视行业真好。

以前做广告,两头不是人,做影视腰立马就直起来了,最重要的是——还挺赚钱。

然后,他们一头扎进影视圈,再也没出来过。

资金是大问题。

谋划已久的汪忠军,通过宝马车俱乐部结识了太合控股董事长汪伟,最终王伟出资两千五百万,取得了华宜百分之四十五的股份,公司名字也叫华宜太合。

汪忠军回忆说:这个合作就是兄弟之间喝喝酒、拍脑门子决定的,我后来才知道这叫私募。但真实情况并不像他所回忆如此简单,他并不是投资的门外汉,反而是一个资本运作高手。

到了零四年,出于对影视行业外部竞争加剧的担忧,汪忠军决定增资扩股。

这时,一直在国内谋求机会的Tom集团,表示有意入股。

于是,Tom集团向华宜投资一千万美元,其中五百万美元用于购买华宜百分之二十七的股权,另外的五百万美元认购华宜兄弟年利率为百分之六的可转债。

为了确保不丧失控股权,汪忠军以七千五百万元回购了购太合手中的股份。

于是,公司的股份变更完成。

当然,这一世,因为有赵浮生的出现,华宜的股权结构现在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