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权揽英才(第3/5页)

还有……姜沃拿出最下面两张名刺,是卢照邻与骆宾王的。

他们的名刺之所以排在最后,是姜沃要给刚回京的卢照邻接风,正好就安排了与小宴一起见了。

算来,卢照邻与她年纪相仿,骆宾王则比她小两岁。

更别提初唐四杰里剩下两位,大约此时也就刚出生。到时候若有缘相见,都正经是她的子侄辈。

她不由道了一句:“岁月催人老啊。”

随着她感叹声落下,就见崔朝立刻看过来笑道:“怎么忽然这么说?人道色衰而爱驰,这就准备一代新人换旧人了?”

姜沃再次失笑。

一早上,笑过两次后,姜沃心情终于变得如秋日天空一样开阔明朗,愉悦起身去换官服。

准备开始一日的繁碌加班。

**

姜沃是在正堂候着阎立本与狄仁杰的。

正堂待客,最为郑重。

阎立本走在前头,见了姜沃,两人很熟谙彼此见礼,之后阎立本就把身后的青年让出来,笑道:“这就是狄怀英了。”

青年人上前:“晚生后学并州狄仁杰,见过姜侍郎。”

姜沃目光落在眼前青年身上。

细看后,便了然为何阎立本一见,就以‘沧海遗珠’夸赞其人,并且非要举荐了。

姜沃作为袁天罡的弟子,观人自要观面相。

只见眼前青年人生的眉目英挺,轩昂正气。

虽还年轻,但姜沃却看出了几分神似李勣大将军青松一般的坚刚。

并非只有文气——

大唐的官员,文武并不泾渭分明,比如被贬至燕然都护府的前宰相来济,就是文武双全之人,李勣大将军都觉得他能去守边疆。

姜沃记得,史书之上,狄仁杰六七十还做大元帅打过突厥。

*

三人分宾主入座。

姜沃也是做过长辈,也问过别人家的孩子‘你考试成绩怎么样啊’这样的话。

但此时询问的对象是狄仁杰,还是觉得颇有趣。

她和声道:“只听阎尚书举荐,倒还不知,怀英想考哪一科?习的如何了?”

*

事关前程,狄仁杰在来此前也有不免有些紧张之意。

尤其是阎师将他举荐给的,是在今岁学子中名声如雷贯耳的‘天子心腹近臣’。

姜沃的为官履历,已经被今岁的学子们打听的清楚,也流传甚广。

狄仁杰当然也听说过——

而立之年的吏部侍郎,副知贡举,银青光禄大夫,册后副使。

更有人扒出了她的师承与过往:师从袁李两位仙师,由太史局入仕,数年前就是先帝亲封的太史令。

这一个个名头,已经盖过了她是位女侍郎这件事。

在姜侍郎堪称‘平步青云’的履历中,最为学子们注意的,其实是当年她成名之事——于先帝举行的诗会上,只见了诸学子一面,且未知姓名出身的情形下,便精准选中了魁首卢照邻。

可见师从袁仙师,当真有相人之术。

这般多传说,真假难测,勾勒出一个过于模糊的虚影。

而此番初见,所有沸沸扬扬传言与虚影,终于化作了一个人。

狄仁杰抬头看清人的瞬间,忽然想起了王戎那一句‘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1]

直到姜侍郎开始问话,狄仁杰才正神,开始向考官作答。

*

且说,今岁贡举开考的共有四科。

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算科。

后两科都属于制科,并非每年都考,因朝廷近来需要更多‘法学人才’和‘算学人才’,今岁才特意开了这两科。

当然,许多自诩正经士子的人,都看不上制科。

皆是奔着进士科和明经科来的。

而这两科考试的范围和题卷又有所不同。

明经科主考儒学经典。

狄仁杰原想考明经科的——一来,明经科录人最多,每次会录百余人;二来,明经科较之进士科,更客观些。

用姜沃的话来说,明经科起码是有客观填空题的。

既然是考儒学经典,其中就有些默写题,将经史子集里的字段节选出来,让人填空默写。

这样,学子的成绩,起码有一部分是可以靠自己的博学广记,而不是只看考官的心情。

相比之下,进士科只考五道‘时务策’,全都是论述题,士子答卷的优劣就全取决于与当年考官心思。

且进士科录人极少,往年最多也只录二十余人。

狄仁杰虽也是官宦子弟,但比起京中世家名门出身的士子,就远不如了。

且他年纪又这般轻,进士科于他而言,希望只怕十分渺茫。

*

听说狄仁杰要考明经科,姜沃还未说话,原本在喝茶的阎立本,已经先道:“这怎么成?若你只考明经科,我还带你来见姜侍郎做甚?你自己回去考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