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改职官(第3/3页)

二月,皇帝忽下旨改京都各司及百官名:从此尚书省改名为中台,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左右仆射改名为左右匡政,侍中改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2]

还不只是省,其余六部、九寺、十六卫等统统改名!

吏部此时拿着这份百司百官集体改名的单子,压力山大。

“尚书……”姜沃开口后,才反应过来不对,如今尚书已经不能叫尚书了。她对着名单看了下,换过生疏称呼:“太常伯。”

没错,尚书这个官职已经改名叫太常伯了,而他们吏部也已经改名叫‘司列部’。皇帝甚至还单独改了考功属的名称,改为‘司绩部’……

姜沃觉得自己更像个绩效考核人员了。

可以说是整个朝廷职官制被改的面目全非,也难为皇帝想出那么多名称来。

而皇帝为什么这样做,朝臣们心中也有数:制礼举措,向来是有政治上的重大含义,用来彰显皇权的。

正如先帝贞观元年,对职官做出改革一样,这是以示天下‘改朝换代’,上面当家作主的换人了!

皇帝登基时未改官职,但此时却大改,自有警示朝堂的深意。

*

王神玉头疼,很直接道:“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咱们自己不做蠢货有什么用?经不住蠢人连累!”

朝上有不清醒的官员,自然也有清醒的官员:皇帝东巡时诸事报给太子,皇帝回长安后,诸事自然按旧例报给帝后。

皇后理政权柄又不是群臣举荐的,而是皇帝给的,皇帝要觉得太子更合适,自然会给太子的,何必朝臣在后面捅捅咕咕。

他们吏部上上下下可没有一个人掺和进这件事儿里。

结果皇帝这一‘改革’,吏部却是首当其冲,不知道多少公文要重写,简直是崩溃。

姜沃心有戚戚焉感慨了一句:“是啊,真是天上不一定掉馅饼,但地上随时可能有个陷阱。”

听了她这句话,哪怕在为巨大的工作量发愁,裴行俭还是没忍住笑了一声。

王神玉立刻道:“守约啊,你这么欢喜,就多干一点。”

裴行俭立刻愁云满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