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姜侯微服于官驿上(第2/3页)

姜沃想也知道,以刘仁轨的脾气,时不时看到王神玉的做派,少不了上火。

偏生天后定了主次,备灾事上他是‘辅’,这火还不能对王神玉发,估计只能发在十六府那些‘荫封少爷兵’身上了。

接到这封飞表后,姜沃也安心了。

媚娘与她定下的五年计划,第一步已经开启了。

既如此,姜沃就准备按照她的想法,脱离大部队——

“咱们庐山见吧,我先行一步,去看看寻常驿站如何。”

崔朝原想陪她一起,但姜沃还是坚持让他留下来看孩子:若这回出门只有婉儿这种听话的孩子就算了,太平身边,真是必须有个能看住她的长辈。

“正好你看着孩子们做功课。”否则太平又要飞走了。

“但别让她们点灯熬油的画图,这个年纪就该注意眼睛了。”

崔朝只得应下来。

而姜沃布置给婉儿和太平的功课,正是给了她们一张十道三百六十州的舆图,让两个孩子自己画一幅大唐‘官驿图’。

当年泰山封禅,这两个孩子都太小,未跟随而行。

这算是她们第一次出远门。

也是第一次,她们亲身感受到这个繁荣强大国度的交通与信息传递的迅捷——

在姜沃看来,大唐在这方面已经做到了此时生产力能做到的巅峰。

正如她刚出长安,在第一家官驿就讲给两个孩子的:“我大唐之驿,三十里一驿,如今天下共一千六百余官驿!其中陆驿一千二百余,水驿三百余。”[1]

这实在是个惊人的数字。

这些驿站之间的路,像是一条条血管,把大唐这个‘巨人的躯体’连接了起来,不至于南北东西信息不通。

若有战事或紧急公文,驿驿如流星,一日可传十数驿!

且驿站不止为了朝廷而建,百姓们若需要出门,或上京科考,或探亲访友,也都便宜而安全。

正如郭成双所说,馆驿旁边多有私家逆旅食肆——当地商户百姓可以创收,过往行人可以安全入住。

而食肆中多有当地特色美食,不比官驿中供应的都是标准的饭蔬。

反正太平就很不爱吃官驿里的饭,她每到一处官驿,都要吃旁边食肆里闻起来更香的食物,简直给她的乳娘愁死。

正因有这些驿站和逆旅,如今的大唐出行,安全指数便能达到‘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姜沃怀着对太平和婉儿的期许,教她们自己慢慢画这一千多个驿站图。

用这一个个的点,连接线,连成片,最后连成大唐的疆域……这是她们将来要守护的疆域。

她们会长大。

见此山河,护此山河!

毕竟,姜沃知道历史线中这些驿站,最后都变成了什么样子——

她那个世界,最出名的大唐驿站,就是……马嵬驿。

后来,大唐道路断绝驿站散乱,各自割据音讯无通。

而姜沃之所以在几个书令史里,特意挑了杜审言带上,也是因为想起了其孙杜甫的一句诗:“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2]

写的正是大唐盛世交通之便利。

可惜……这首诗的题目叫做《忆昔》。

只盼将来杜甫再写,便是《今昔》。

姜沃怀此感慨,带上了杜审言。准备让他多记录一点大唐驿站的情形,到时候传给子孙后代。

**

庐山官驿。

郭成双特意亲自去附近的食肆买了些酒菜,要请这位杜少府吃。

方才这三人进门时,郭成双心里想的那件事就是:他做胥吏(从驿丁到驿长)已经十五年了,从没有错漏,今年他就够资格报名考官了!

说来,总管天下驿站车马事的是兵部。

故而他们每一位驿长胥吏都有共同的顶头上司,那就是长安城中兵部‘驾司’主事,官职从九品。

说不定他今岁就能从‘不入流杂色胥吏’变成真正的官员!

这就是老郭毕生梦想了。

于是郭成双小心又不失热切问道:“杜少府,你这么年轻,一定是刚通过吏部考官吧?能不能给我讲讲吏部‘资考授官事’?有没有什么陋规人情?能否指点我一二,可有能寻的门路?”

杜审言:……

我不是不给你讲,是我当年在吏部考试时考官的顶头上司,还就坐在这儿呢。

杜审言额头上都冒汗了。

偏生只听姜侯还笑道:“是啊,吏部考官有什么‘陋规人□□’,你就讲一讲。”

郭成双在旁边给他拼命倒酒:“是啊,杜少府,令姐都开口了,您就点拨我一二。”

杜审言:这是什么人间疾苦。

*

杜审言正在六神无主中。

只听大堂外又有人叩门而入,这回进来的是两个身穿青色官服的人,进门就大大方方问道:“驿长在吗?我们这里有鱼符,今夜要住一宿官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