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最后一次改元(第4/4页)

史册之上,武皇正是在这座城门之上,登基为帝。

自她之后,再说起‘则天’二字,没有人会先想起这道洛阳城第一门,也没有人会先想起经史子集。

只会想起她。

**

永隆元年于洛阳城中,悄然而过。

很快来至次年冬日。

这一年多来,皇帝的病情愈重,从臣子们的态度中便看的出来——

皇帝登基多年,自然也曾下过几道圣旨,要在长安和洛阳两京附近修行宫,每回辛茂将都会上书请皇帝勿要‘大兴土木,需耗国库’。

在从前的户部辛尚书,如今的辛相看来,大唐的行宫已经很多了,实在无需多修。

可这一年来,皇帝下旨重修洛阳城外的万全、芳桂两宫,连辛相都没有上书劝谏。

由着陛下吧。

或许行宫幽静阴凉,陛下的病痛能好过一点。

就如同先帝晚年,着意修缮翠微宫避暑一般。

实在是,病得难熬。

其实,就算是行宫,也未必就比紫微宫住的舒坦,但总是个期盼和念想。在行宫修缮过程中,皇帝会盼着,或许他的病,到新的行宫养一养就能好过些。

因此,无人劝谏。

崔朝更常去皇帝跟前,与他细细说起行宫修缮的进度。

*

然而,就在万全宫才修缮完毕,圣驾还未及游幸,皇帝就毫无征兆的病了。

与之前的每次病都不同。

原先皇帝的病症,要不是夏日炎炎,要不就是心绪大动或是劳累致病。

可这次,就是在冬日里毫无缘故的病了。

*

皇帝醒过来的时候,视线蒙蒙如雾。

好在,身边坐着的是最熟悉的人,看不清也能感觉到。

“媚娘,宣中书令来吧,朕要下一道改元诏。”

媚娘本欲劝皇帝先继续养病,然而皇帝道:“媚娘,这是朕最后一道改元诏了。”

没人比他更明白自己的病情。

这次,与以往都不同。

“宣中书令吧。”皇帝的声音有些虚弱,却不容置疑。

“其实,朕早就想好最后这道改元诏令了。”

他的最后一个年号。

这次,不是为了祥瑞,不是为了有什么异样天象。

而是为了这江山稳固。

那一刻,媚娘心底亦涌出无尽的凄凉之意。

*

“朕口述,姜卿为记。”

姜沃于案前执笔。

一笔一划记下皇帝所述的《改元宏道大赦诏》。

“朕以寡昧,缪膺丕绪。未尝不孜孜访道,战战临人,驭朽怀秋驾之危,负重积春冰之惧。”*

姜沃执笔的手涩然。

多年过去了,皇帝依旧记得这话。

那还是永徽年间,他们在商议如何应对长孙太尉。皇帝就曾几次提过先帝《帝范》中的话:“为君者,战战兢兢,如临渊驾朽。”

做皇帝,就如同在深渊之上,驾着一辆不知何时就会朽坏而不可控的马车。

如今,他终于要彻底放开缰绳,不再战战兢兢以驾此舆了。

此诏名为《改元宏道大赦诏》,自有许多大赦加恩的事条,姜沃一一记下来——

大赦天下,流放之人无十恶者可还乡;举国上下八十岁以上的老者可按县令俸禄供给,妇人则按照同等诰命赐粟帛;如今朝上在任官职,凡三年内无罪状者,皆加一等虚阶……

皆是皇帝登基数十年来,未曾有过的恩典。

直到最后一句——

皇帝一字一顿道:“比来天后事条,深有益于政,言近而意远,事小而功多,务令崇用,式遵无怠!”*

他以最后一道改元,最后一次彰天后之政德。

帝后彼此相望。

再不用多言。

自今。

改元,宏道。

作者有话要说今天……先不写欢乐小剧场了。

下午一章,专门为荔枝送行。

*《改元宏道大赦诏》见于全唐文,里面引用的诏书原文,都用*标记了。

很多人都知道高宗遗诏里写的那句‘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但其实在遗诏前,高宗还以改元诏,再次强调了下天后的政治地位,以双重保险最后安排了他驾崩后的朝堂与他选中的‘承道者’。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见于《汉书》也见于《孝经》。

[1]刘皇后之事见于《旧唐书》记载:【睿宗肃明顺圣皇后刘氏……寻立为妃,生宁王宪、寿昌代国二公主。文明元年睿宗即位,册为皇后……睿宗崩,迁祔桥陵。以昭成太后(李隆基生母)故,不得入太庙配飨,常别祀于仪坤庙。开元二十年,始祔太庙。】

PS:关于前面章节,陈子昂虽然做过武皇的官,但没有史料明确记载这首诗是写武皇的,是我偏个人的一种解读和想法吧~再注明一下这种解读无史料来源,别误导家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