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按什么标准?(第2/3页)

与大司徒那宛如世外人的气度不同,安定公主看上去十分端凝可亲。

她温声道:“故而,老师有老师的俸禄,学生有学生的补贴,”

“诸位安心便是。”

祝明乐等人这才安心地告退了。

*

而说起女校学生的出身不同,宁拂英倒是想起一事。

她是这几日才到洛阳城,许多事不如到神都近两月的祝明乐清楚。

论理,李慎修(顺顺)作为安定公主府长史,对女校的各种规制应该是最清楚的人。无奈临近开学日,李慎修忙的脚打后脑勺,也就接了一下母亲,之后就不见人影了。

以至于宁拂英想知道女校的事儿,还得问旁人——

“我听说,女校里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在一起读书,而是分为三舍生?”

祝明乐自己是老师,两个孩子也都入校,自然清楚的很。

“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分为上舍生、中舍生、下舍生。”

“这一回选入学的近百个学生,如家中有请过先生念过书的,就可以申请参加考试,看看能否直接考入中舍,跳过下舍。”[2]

祝明乐道:“我看过校规,这上中下三舍,并不看出身,只看成绩——每科的成绩都会量化为学分,当学分考够了,就能够升入上一等舍。”

“最后,上舍的学生,又可以去考【高等学校】的入学。”祝明乐顿了顿笑道:“自然,还有你们【军事学校】。毕竟,陛下金口玉言,文武要并重。”

宁拂英听过后,感慨了一句:“这才是广开求学之路,取才不问家世了。”

而听宁拂英这么说,祝明乐倒是想起另外一事,就道:“咱们看这个法子自然是好的,但也有人家很不满意。”

宁拂英很快了然:“是有朝臣家的小娘子不愿意?”

祝明乐颔首。

“她们倒是也会找道理,提出这【初等学校】既然对标国子监,那么学生的分班也该对标国子监才是。”

“且她们也‘机灵’的很,直接寻到了也会在学校里兼任老师的上官书令那里。”祝明乐还特意解释了下:“就是大司徒的弟子,如今正在吏部做书令官的上官婉儿。”

“还不是想把这话直接递到大司徒那里。”

宁拂英闻言略微蹙眉。

国子监是怎么分班的,她自然清楚,那就是按照出身来分的——

最高等的国子学:非得文武三品以上朝臣(爵位得国公以上)的子孙才有机会入学。

中间的是太学,得五品以上‘实缺官’(爵位郡县公级别)的子孙入内。

最低的是四门学,也得文武七品以上的官员的子孙入内。而且也只有四门学,对家无官职者敞开了一点点门缝,规定‘庶人子为俊才者’可破格考入四门学。

也就是说,学子能不能入国子监读书,而入学后又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高度,全看自己命好不好,能不能啃到祖父或是父亲。

说起命好……宁拂英立刻想起了自家那位。

毕竟论起能啃的祖父,高宗一朝(甚至延续到本朝),都无人能超过李培根。

宁拂英又想起了李敬业千叮咛万嘱咐的骆宾王。

说来,这两人从年少时就不对付,正是在国子监就结下的梁子。

一个是英国公嫡长孙,每天左牵黄右擎苍只喜欢骑射,读书平平却也能在‘最高等’的国子学里呆着。且就算在‘官二代’云集的国子学里,因英国公的缘故,他也是最顶尖的二代,还是所有人都让着他。

一个却是出身贫寒,学问再出众也只能在最低的四门学里读书。

而且,宁拂英听李敬业说过(作为‘宿敌’李敬业非常了解骆宾王),骆宾王连入国子监四门学的机会,都是当年通过卢照邻,把自己的诗文行卷送到了时为吏部官员的姜相那里,才得以入学。

也是多亏了姜相和时任国子监司业的崔正卿,骆宾王才能时常去国子学和太学旁听学习。

但这,就加大了他撞上李敬业的几率。

这两人能对付就怪了。

怪不得掐架掐到如今。

宁拂英回神后问道:“这件事是如何解决的?”

这些话到了上官书令那里,莫不是,还得大司徒或者安定公主出面?

祝明乐笑道:“是太平公主,一句话,就让那些朝臣家的小娘子哑口无言了。”

没错,正是太平解决了这个问题。

她与婉儿之间没什么秘密,甚至在姜握知道这件事前,太平就先从婉儿处听说了。

太平的反应是惊讶,真的很惊讶。

“我都没有论出身要求搞特殊,更没有看不起人——这学校里,居然还有人敢?!”

要论身份,不得单独给她这位小公主开一座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