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天下户籍(第2/3页)

自有铅笔后,对朝臣们来说,最方便的就是做记录了:从前笔墨纸砚不方便携带,总不能到皇帝跟前,向皇帝借水借地方现场磨墨铺纸写字吧。

因此从前在御前只能拼命开动脑瓜子,努力记住皇帝的每个字。

虽说能考出来官来朝臣们记性都不差,但再好的记性也不如笔头,况且在御前常十分紧张,有时候脑子空白也是难免的。

自从有了铅笔和会议本,真是给了朝臣们大大的安全感。

*

圣神皇帝先将案上散落的硬黄纸,亲手重新理了排序。

在座诸位臣子,其实不必等皇帝说起这纸张上的内容,只见这种特殊质的硬黄纸,就知这是记录天下十道三百六十州户籍的公文。

如今朝中用纸多用竹纸等(成本问题),但要紧的存档公文,还是专门用软硬黄纸(剡纸已停用)写成,不光因其坚韧泽莹,更取其辟蠹。

许多魏晋时候的世家子多以此做书为贵,虽不知能否真的‘纸寿千年’,但事实证明,二三百年过去了,依旧保存颇为完整。

因此户籍要事,朝有定规,要用这种尺寸特殊的硬黄纸记录。

见到皇帝手中的硬黄纸,现户部尚书岑长倩就不由摸了摸袖中记录着不少关键数据的公文纸,开始在心内复习。

陛下今日一定会问到户籍相关事宜,他可不能磕磕巴巴。最好能够如当年辛相一般,不需要取出小抄来,就能回答流利!

圣神皇帝先提起的并不是户籍事,而是战后处置——

默啜可汗这种逆风局很快滑跪,并且在此番平契丹战事中,也着实出力的,受降收贡,封其归顺郡王。

而李尽忠这种负隅顽抗的,已经作为俘虏来到洛阳的,自然此后只能终身在神都蹲着,看看有无机会养好身体,加入歌舞团。

契丹之地由朝廷另封新王。

其实从圣神皇帝对这两地的处置也能看出,如今对边境,依旧是羁縻制——毕竟本朝没有足够多的官员和人口去管理填补广袤的边境土地。

其实莫说边境四夷之地了,连正经的天下十道,都有不少地广人稀之处:比如岭南道,有44个州(是州最多的道),但整个道户籍总共才有25万户左右,还不如长安(以及周围京兆府管辖的州)户籍人口多。

为此,治理归附的四夷,还是要设立羁縻州,以夷治夷,依旧用当地少数民族去治理原部族人口。

其部落的首领(王/酋长),都是身兼两职:一边做着自家的王,一边做着本朝的官。*

比如李尽忠造反前,身上也带着一个‘都督’的官职。

于是战后处置,也没有太多可商议的:废掉李尽忠一脉,再换一脉乖巧听话的扶持为新的契丹首领罢了。

因此,圣神皇帝今日主要议的,还是户籍人口事。

方才姜握给圣神皇帝看的,就是近四十年前,永徽三年的户籍统计记录。

永徽三年,户部尚书高履行奏,计户三百八十万。[1]

户籍统计,是三年汇总于中央一回:先是各县、府统计好,然后汇集于州,再有各州上报中央。

也就是说一式三份:朝廷户部一份、州级一份,县府还有一份原始资料。

朝廷的劝农使下去检田扩户时,会将三份资料对一对,若是出现造假和数据误抄误算,或是三处根本对不上的情况——那涉事官员当年一个下等考评是没得跑了。

如今是证圣三年春,而去年正好又是一个三年一汇总户籍的大年。

户部尚书岑长倩,依旧是先熟练报出一个最新统计出的户籍总数,然后才挨个道分析过去——

“今岁举国计户约合六百一十五万六千,其中京畿道较之三年前……”

岑长倩有条不紊地开始报数据。

这些数据皇帝也已经看过文字版奏报了,因此她还有精力分神,想到当年永徽三年她刚回宫不久后的天下户籍数。

三十多年过去了,户籍增加了二百多万户,人口增加逾千万。

这让她想起了当年姜握说起的‘人口陷阱’,以及占城稻。

而姜握此时也刚好想到这里。

她边听岑长倩的汇报,边用铅笔在她的会议记录本上,画了两种植株,一种是天下人人认得的水稻,另一种却是还没有人认识的红薯——

虽说宋以推广占城稻,能够将人口陷阱的上线,推到一亿人口。如今天下户籍人口数目对比这个上线,还有较为宽裕的发展空间。

但姜握还是很期待吴英能够带回来红薯这种重要救灾粮,也是将人口陷阱上线继续往上推的重要作物之一。

能够吃饱,永远是人最要紧最基本的需求。

**

诸臣离开蓬莱殿之时,其实已经过了午膳的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