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三章 没规矩(第2/3页)

“诶诶!”

那货又急慌慌跳回去,擦擦汗,不是我就行。

“近些年投资影视的越来越多,我是指电视剧。有不少老板向我抱怨,太黑了啊!

一部投资1600万元的戏,被贪掉的总钱数能达到600万。

那怎么贪的呢?

最普遍的是吃回扣。一个剧组吃喝拉撒,都由生活制片去办,那承包这些工作的单位,自然要给回扣。

狠一点的克扣待遇。

一份盒饭标准10块钱,他订5块的。一个标准间200,他订100的,往里加床,一屋睡三四个。

当然他们看人下菜碟,大牌明星不敢,小演员随意。

我听过一个最牛,他有两本账,一本真账,给自己看;一本假账,给投资方看。

真账是9万多,假账是500万,相差50倍有余。那部戏拍下来,这位制片入手了一辆奥迪。”

“……”

全场鸦雀无声,既想听又害怕。

“想80年代,影视业重新起步,我经历过那个时期,在场也有。

那会什么样?一天补助5毛钱,潘红、刘小庆也得排队打饭。没人琢磨私利,就为了把戏拍好。

什么时候变的呢?90年代商业大潮,浮躁了,钱多了,想的多了。

如今钱更多,更浮躁,那些捞钱的人何来的胆量?

一是欺负资方是圈外人,以创作的名义把他们规避在外,视剧组为禁脔,派系林立。

二是上下串通,乃至导演和总制片默许,统一分成。连选外景的哥们,都敢把场租费翻三倍报上去。

一顶草帽5千块,一双麻鞋1万块,一件群演的衣服几万块……

资方说没有必要,他们说你不懂艺术。资方说买的贵了,他们说钱不是省出来,是赚出来的。

这套说辞打退了很多人。

我是资方,也是圈内人,诸位朋友给面子,没欺瞒到我头上。

本片开机半月余,一日三餐加宵夜,统一由酒店负责。今儿晚上吃的红烧肉、烧芸豆、鸡蛋汤,每份10块,共230份。

三样菜,10块钱包送,菜谱公布,这叫标准。

你们吃的不是这三样,跟制片讲,跟财务讲,跟酒店讲,跟影视城讲,乃至跟我讲,我欢迎。

服装道具,由服务公司提供。一场戏需要多少花盆,通常提供一组,备份两组,以免不够使用。

再缺的,跟下面的厂子沟通,连夜赶工制作。成本价,批发价,都在纸上。

这特么也叫标准!”

“……”

说的好像很散,陈可新起初纳闷,听着听着只觉后背发凉。

有部电影叫《武侠》,金城武在戏里戴了顶草帽。服装设计叫吴里璐,香港人,为了找到“帽檐宽、透光好”的草帽,找遍全世界的古董帽。

“最后一批我在美国定了30多个,每一顶都4、5千块人民币。而金城武戴的那顶,全世界只有一个,随身用保险箱装着。”

当然,这帮人现在没操作,因为许老师制定的体系,而且《十月围城》的服装设计是大陆的。

但他仍然后背发凉。

他懂对方为什么要讲这番话。

“你们拿着剧本找我投资,我让你执导,让你监制,找诸位进组,这叫工作。你做的不好,想做的人一大把。

大陆的兄弟以前穷惯了,香港的兄弟以前阔过,都理解。

陈导演一场戏,砸了八十个花盆,那是为了戏,OK。

你们打扫收尾,也砸了几十个,谁来解释一下?

报社的灯两天换一套,明明稍微注意一点就能免于损坏,谁又来解释一下?

到这里来,吃喝拉撒自问没亏待,但这不是你们肆意浪费的理由,崽卖爷田心不疼?”

“许,许先生……”

陈德森支支吾吾的想开口,许非摆摆手:“别跟我讲艺术,我肯定比你懂。也别跟我讲赚钱,我肯定比你会赚。

仍是那句话,圈里什么人都有,油的坏的损人不利己的,诸位朋友给面子,没欺瞒到我头上。

你们是不敢,不能,还是没来得及,我无所谓,我要的是规矩。

糟践钱,就是没规矩!”

……

演员都吓坏了。

在剧组捞油水,啥地方都有。香港也有,只不过资方通常是社会名流、黑涩会,不敢过分。

但如果有条件了,肯定有人干。

这倒跟地域无关,人性使然,只是某些家伙吃相难看,把资方当猪一样宰。

许老师现在明明白白表态,在我的组里,捞钱不可以,糟践钱更不可以。

影棚的大灯愈发炽热,空气似乎被密集的人群挤没了,不少人已经汗流浃背。飞虫嗡嗡嗡的绕着灯,发出小而清晰的撞击响。

许非喝了口水。

啪啪啪点了几个名字,双方人员都有。此种心理,就像某些人对待公家财物一样:反正不是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