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 尘封的秘密(中下)(第2/3页)

其实从早期的文档来看,沈院士最初的看法和那些人类似,也觉得那“神秘力量”很可能掌控着变异的根本力量,但随着对“食血生物”的进一步研究,以及自身就是“食血生物”的真实体验,让他一点一点地改变了看法,产生了新的观点。

这一系列的文档,应该也是沈院士想让后来者,能够知道他的整个思考和研究的历程、路径,观点变化的原因。

接下来,向坤又看到了几个沈院士对自身进行记录的文档,从上面附带的描述和照片看,沈院士的外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的左手手指变得十分纤细,但很有力量,做精细操作时十分的稳定,食指、拇指、中指中心还能打开一个小口,变成吸盘。

他的右手手肘处甚至分化出了一个有三个手指的附肢,可以帮助他进行一些实验操作。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变化较小,但提升明显的变异,很显然都是为了帮助他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能够一个人完成更多的实验,更复杂的流程。

沈院士也对他的每一个变异特点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当然,他依然认为这些变异和他选择的血源有直接关系,而他的主观意愿也起到了一定的调整作用。

沈院士甚至在进行“调和血源”的制作,往里面加入一些之前被证明有出现过“食血生物”的普通植物汁液。

向坤并不同意沈院士的观点,或者说沈院士的观点对他并不适用。但沈院士在有限条件下、只能进行单人操作的各种实验方法和各种视角、思维方式,还是给了他很大启发。

特别是沈院士经常会在文档中对他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弄来的、西方某些隐秘机构研究人员对“食血生物”的新研究进行分析解读,能够让向坤很清晰地把握沈院士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就像在上课一样,获益良多。

看过这大量的文档后,沈院士的形象和认知模型也在向坤的大脑中建立起来。

对向坤来说,哪怕变异到现在,“我不管变成啥样,反正我就是人类”的认知依然占据主导,是他的最强本能。

而沈院士的自我认知中,最重要的标签是“中国科研工作者”,对自身生物类型的判定其实并不在意,是人类还是“食血生物”,又或是其他什么存在,并不重要。

通过研究“食血生物”的特性和本质,给国家、人民甚至整个人类带来什么利益,才是他所追求的。

当“食血生物”的研究出现突破性进展,背后潜藏的秘密和神秘力量能够被发现和利用时,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不会处于弱势,才是他最关心的。

从网上查到的沈院士的履历、他经历过的时代、做过的事情,向坤也能够理解他这强烈的使命感和科学精神的由来。

看了这么多的文档,向坤升起了强烈的、想要和沈院士聊一聊的冲动。

但之前爱丽丝在获得“神行科技”秘密部门的专线网络控制权,在得到“非常态生物研究中心”的大量信息后,并没有任何有关沈海崇这个名字,以及这些文档中提到的实验计划、实验室的存在的信息。

所以向坤有点隐隐的预感,这位沈院士可能已经不在了,否则如果他还在进行相关研究,“神行科技”不可能一点信息都没有。

再往下,向坤发现了一个关于“良先生”鲁勤良的变异情况记录文档,这个文档的记录风格和最开始他找到的良先生的档案十分相似,不过上一个文档因为还有残缺,没有看到署名。这一个文档却有了署名,正是沈海崇沈院士。

看起来,刚刚变异不久的良先生,就是沈院士找到的第一个“搭档”了。

但从早期的记录情况来看,良先生的变异幅度甚至相比起沈院士都是非常非常小的,在变异两年之后,外型和普通人类依然没有明显区别,甚至比现如今向坤的变化都小——好歹他还失去了秀发、身体变得高壮了一些。

良先生看起来就像是个普通的、有些瘦弱的少年,当然,相比起变异之前,至少现在他已经可以自如地走动。

在沈院士的指导下,良先生血源也是多种类混杂,但他的变异方向,却没有如沈院士最初的理论一般,受到血源的直接影响。

这也使得后续的一些文档上,沈院士开始修正他原本的理论。

向坤又在一份类似日记的文档中,发现了沈院士的一段话:

“只有人类‘食血生物’才能进行相关研究,给团队的建立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人类‘食血生物’实在太少了,能够培养成研究者的,更是少之又少。好在我运气不错,阿良和小雪都是人才,未来他们一定可以成为‘食血生物’研究界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