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一百二十七 被黑(第2/3页)

为什么明明知道是虚构的,还大加演义?

庞籍:%…¥%;amp;*

他真的没有这么闲和这么多人作对!!还有,包拯也就算了,至少他们还同朝为官。

其他人是怎么回事?

还杨家四代,杨令公死的时候他甚至还没出世啊!

谁造的谣??

心好累。

狄青没想到还有他的戏份,枢密使!

他将来能坐到枢密使的位置?还没来得及高兴,又听到他被塑造成妒贤嫉能的小人。

狄青无语:“……”

更无语的还在后面,庞大夫(这时候的庞籍任左谏议大夫)居然是庞太师的原型,还和这么多人作对。

狄青看傻了都,文人的笔这么能造谣的吗?

看着神情呆滞的庞籍,狄青流露出一抹同情,清正的庞大夫居然被写成一个斗天斗地无穷斗的大奸臣,太惨了。

得知庞太师就是庞籍后,朝臣们露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他们没有猜错!庞籍果然就是那个庞太师。

众人原本在吃瓜,可听着“庞太师”的种种事迹,瓜吃不下去了,反而还有点兔死狐悲的感觉。

庞籍如此刚正不阿都被黑成这样,那他们呢?

赵祯倒是挺高兴的,文曲星包拯,武曲星狄青,那岂不是在说他是紫微星下凡,所以才有文武曲星下凡相助?

嘿嘿。

不管书中是真是假,现在就是真的!

至于庞籍,庞爱卿真惨。

另一个当事人包拯也露出了无语的表情,从少年斗到老年,不至于不至于。他和庞籍虽同朝为官,但走的官路不一样。

庞籍早晚要进入中书门下省,执宰拜相。

而他是谏官,走到枢密就到头了。

他们真的没啥关系,斗什么?

【除了窝里斗之外,庞太师通敌卖国的事也没少干,有时是和大辽国为虎作伥,有时是和西夏国里应外合,有时又跟高丽国暗度陈仓。

可以说在宋真宗和宋仁宗两朝,哪里有反派,哪里就有庞太师的身影。

当然了,这个庞太师并没有指名道姓说是庞籍,但是在《三侠五义》等作品中庞太师就叫庞吉,和庞籍同名同音,这很难不让人联想。

不过也有种说法庞太师的原型是宋仁宗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什么呢,因为在历史上包拯没少喷这个张尧佐,而且张尧佐死后被追封太师。

庞籍至死都没有封太师。

也有人说这种可能站不住脚,如果原型是张尧佐,那直接称张太师不就好了,为什么要取名庞吉呢?说肯定是想影射庞籍才会这么写。

这个也不无道理,毕竟庞籍在历史上可不是默默无名的小官,既然写了那个背景的小说不可能不知道庞籍这么个人。

至于庞籍做了什么,导致他被黑成一个无恶不作的大奸臣呢?

猜测的是庞籍治军过严,庞籍在治军之前的官声一直很好,直到他治军开始后,名声有了转变。他治军严格,对违法的士兵施以酷刑,不少士兵因此落下残疾甚至丧命,受罚的士兵能不对他怀恨在心吗?

这些士兵回乡之后把庞籍的恶名一传,庞籍名声自然不好了。

明清的小说大多是取材于民间传说、戏曲,庞籍位高,名气大,被写进小说里也不奇怪。而且文学作品肯定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才有看头。

只能说庞籍比较背,一代名臣被黑成了大奸臣。

不过历史上被小说演义黑的忠臣名将还真不少,庞籍并不是第一个,唐朝苏定方也没少被黑,还有宋朝潘美、狄青等。

偏偏这些小说演义广为流传,被排成评书、戏曲等通俗易懂的文化,一传十,十传百,深入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被记住的反倒是这些通俗文学,而不是正史。】

宋仁宗时期

庞籍听到这番话,一点也没被安慰到,反而更气了,眼前一黑,差点晕过去。

辽国、西夏、高丽,当他是什么?有谁通敌卖国会通三家的?嫌脑袋不够牢固是吧?

还有,都坐到太师了,谁会有毛病去通敌卖国啊?

太师在宋朝是荣耀,配享太庙没跑了。而且当上太师的要么即将致仕,要么死后追赠。

大宋没有参与朝政的太师!

究竟是谁写的小说,毫无逻辑也就算了,还抹黑他!

庞籍快被气死了,就听到包拯对赵祯说:

“陛下,任人唯亲不可取!”

庞籍一下子来了劲,他紧跟着道:“包中丞说得对,任人唯亲乃小人途径。”他肯定是被张尧佐牵连了,那家伙才是太师,他可不是。

他要为自己正名。

赵祯:“……”

唐太宗时期

正吃瓜呢,突然吃到了自家头上。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刘黑闼兵败被杀,麾下的苏定方归隐,不肯为唐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