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 第十六章(第3/4页)

萧何深深吸了口气,将心中的震惊平复下去,颤声道:“先生一向以智计闻名,照先生所见,我们该当如何行事?”

张良没有说话,只是以茶水在桌面上写了一个“拖”字,随即缓缓而道:“当今首要事务,是要政局稳定,军心稳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隐瞒汉王已死的真相,然后再从长计议!”

萧何这才明白张良的苦心,脸上不由露出一丝苦涩道:“一个‘拖’字,未尝不是我们此刻最佳的选择,但问题在于有一件事已经无法再拖下去了。”

“什么事这么重要?”张良惊问道。

“先生这段时间真是忙糊涂了。”萧何急道:“当日汉王与你我三人密议,约定明年三月在城父与韩信、彭越、周殷、英布四路人马会盟,共同讨伐项羽,难道先生忘了吗?”

张良心生诧异道:“此事距明年三月还有大半年时间,何以拖不下去?”

萧何将手上的公函一扬道:“但这四路人马的信使已经到了咸阳,就会盟之事作出了回应,同时他们还要就行军路线、粮草供需等问题与我们作进一步的协商。此事若无汉王主持,只怕难以取信天下,这才是本相感到头痛的地方。”

张良一怔之下,问道:“这四路人马的信使是几时到达咸阳的?”

“就在今日,而且是同时到达。”萧何苦笑道。

“来得这般齐整?这可有些奇了!”张良嘴上嘀咕了一句,突然脑中灵光一闪,问道:“这四个信使莫非一并提出要见汉王?”

萧何惊奇地望了张良一眼,道:“正是,不过此乃人之常情,礼仪所需,难道还有什么蹊跷不成?”

张良冷笑一声,淡淡地道:“这实在是太巧合了,有的时候,巧合一多,就现出了人为的痕迹,如果我所料不错,杀汉王者,这四人中必有其一!”

萧何浑身一震,惊道:“先生敢如此断言,莫非已经知道了真凶是谁?”

张良缓缓地道:“萧相只要静下心来,就不难从中看到对方的破绽。首先,这四个信使异口同声要见汉王,必定是事先有人怂恿,是以话语才能如此一致;其次,他们提出要见汉王,是有人知道汉王已死的真相,故意给我们难堪。只要汉王不现,关中可在顷刻之间大乱。而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韩信地处江淮,彭越地处江北,周殷地处江南,英布地处九江,这四人天各一方,相距何止千里?何以他们的信使竟在同一天到达?这些问题连在一起,就只能说明一个事实:这一切都是有人在背后操纵,利用其他三路人马,企图趁机夺权!”

萧何本是一个聪明之人,听到这里,心中已一片空明:“此人难道就是韩信?!”

张良点了点头道:“惟有韩信,这一切才会变得合情合理。”

萧何不禁咬牙切齿道:“此人背信弃义,如此狠毒,当真该杀,我这就带人前往江淮,行刺于他!”

张良摇了摇头,深深吸了口气道:“韩信未必人在江淮,十之八九他的人已在咸阳,但就算我们知道了他的下落,无凭无据,也难以对他兴师问罪,何况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应付这四大信使的晋见,一旦汉王不见,就必然会动摇军心民心,到那时,别说隐瞒真相,就连我们自己都难独善其身。”

萧何心里明白,张良所言的确不是危言耸听,他所担心的是一旦汉王已死的消息传出,必然有人别有用心栽赃嫁祸,说是他们谋杀了汉王,到时他们纵是有千张嘴也难以说清。

“我倒想起了一件事来,或许可以助我们度过难关。”萧何沉吟片刻,突然道。

“哦?”张良拱手道:“倒要请教!”

“先生饱读诗书,博古通今,应该不会忘了前朝的一段往事吧?”萧何提起的前朝,所指自然是大秦王朝,张良想了一想,却不知萧何指的是哪一件事。

“始皇嬴政登基之时,不过是个七八岁的孩童……”萧何说到这里,张良眼睛一亮,已然明白了萧何的语意。

萧何的构想是“子承父业”,刘邦与吕翥生有一子一女,其子已有十一二岁,长得聪明伶俐,被纪空手安置于距汉王府不远的长清宫读书。张良既知刘邦已被纪空手所替代,也就没有想到这一层,倒是萧何的一句话提醒了他。

张良默然不语,兀自沉思,良久方道:“此计只怕不妥。”

萧何问道:“何以见得?”

“我有三大理由。”张良一字一句地道:“一是如今正逢乱世,楚汉相争刚刚开始,以汉王之威,或许可以震慑人心,号令三军,但若是以一个孩童坐镇咸阳,只怕令行不通,也是枉然;二是奉一个孩童为主,无法安定民心,民心不安则生乱,一旦关中政局不稳,争霸天下只是一句空谈;三是韩信既然有心发难,当然是有备而来,一旦汉王的死讯传开,他正可趁乱起事,我们恰恰是授人以柄,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