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循斗执衡定元纪(第3/4页)

这些道理,太极天皇何尝不知?

只是有些事,知道是一回事,该怎么做却是另一回事。

见太极天皇面色犹豫,举止难定,紫微大帝不由忖道:“玉皇陛下曾言,兄长受当年的那件事刺激,难以自守其魄,若再不能斩断心中魔尘,难免像帝俊一样历五衰而死,千千万万年的道行毁于一旦。如今看来,兄长不乐本座,分明是五衰之象已现,若再起嗔心,只怕后果难料。”

紫微大帝心生警惧,想要再行规劝太极天皇。

这时,三位金仙心中同时一动,看向远处,只见那里飞来两位身穿战袍的神将,乃是霁金殿八大元帅中的两位。太极天皇见自己座下的两位战将不招自来,立时喝问:“出了何事?”

那两位神将同时拜倒:“陛下,人中战神旅劳神率众谋反,公然占据小次山,请陛下速回霁金殿。”

玉皇与紫微大帝二人不由对望一眼,尽皆愕然。

太极天皇大怒:“那厮莫非是不想活了?”

紫微大帝皱眉道:“旅劳神有何能力,竟敢背叛兄长?我看此事必有内情……”

“管他有什么内情。”太极天皇冷笑道,“凡是胆敢背叛本尊的人,本尊必让他受千刀万剐而死。”

说完,只见金光一闪,太极天皇已带着那两位战神破空而去。

紫微大帝长叹一声,虽然心中隐隐有些不安,但西方皓天发生内乱,身为中天北极大帝的他自然没有理由过问。

玉皇掠到紫微大帝身边,沉声道:“旅劳神身为你大哥座下的人中战神,绝不可能无缘无故背叛你大哥。你先回紫微恒,我亦回灵霄宝殿,让人尽快查清此事。”

紫微大帝点了点头,化作紫气瞬息而去。

玉皇却停了一下,回头看了远处的风魂一眼。

风魂事前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竟会在这南海之极看到这三位金仙的争执,更听到了一些似乎不该听到的东西。眼见太极天皇和紫微大帝已经离去,身为天帝的玉皇却看了过来,心里打了个突,毕恭毕敬地拜了一礼。

抬起头时,玉皇早已远去,空中却传来一阵低吟:“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声音飘飘缈缈,又缓缓消失,仿佛是与这四海之水一般,被那无涯无垠的深渊吸了进去……

赵芜女走了,玉帝与太极天皇、紫微大帝三人亦是来了又走。

只剩下风魂一人仍然留在这归墟边缘。

海水依旧无声地流动着,注入那无底的深渊,龙骨星兰仍是漫天散下,仿若星辰一般。

风魂背对着归墟,往前飞去,在他身后,金澄澄的太阳从天空中直砸而下,落入深渊。

在离开南海之极的时候,风魂仍在想着玉皇留下的那几句话。就算无人提醒,他也知道,玉皇大帝的这几句话是特意念给他听的。

对于神佛来说,念念谒语道道禅机,借此点醒冥顽之徒,又或是助人领悟道法真谛,这都是属于平常的事。就像木公所念的“幽冥之中、生乎空洞”那句一样,虽然风魂以前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它,但到了禀气失败的那一刻,这句真言却像是破去黑暗的那点火光一般,让他心中一亮。

然而玉皇所念的这几句,不管怎么想都不像是谒语和道家经文,而且不知怎的,风魂觉得自己对这几句早有印象。

——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与其说是道家谒语,倒不如说是儒家的劝世格言……

风魂忽然停在那里。

此时,他早已远离归墟,脚下是不断翻滚的海浪,天空中乌云席卷。

暴风雨显然就要来临。

风魂已想到了玉皇念给他听的这几句出自哪里。

这是阳明心学的四句格言。

王阳明乃是朱熹之后的另一位儒家圣贤,与朱熹所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不同,王阳明首度提到了“心学”这一概念,认为天理即是人心。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与风魂近来的领悟有相似之处,或许玉皇就是看出此点,才向他念出这阳明心学的四句格言。

但阳明心学的真谛其实并不是“吾心即宇宙”这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否则的话,它与佛家的空无之说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它真正的要说的其实是“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

虽然每一个人的内心最初都是无善无恶,但当他有了野心,生出追求的时候,就不可能再保持无善无恶的心境,甚至有可能心存私欲、善恶不分。而要想让自己能够重新分清善恶,明辨是非,就必须“致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