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九章 抉择(第3/4页)

整个大洋集团上下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就算压力再翻一倍、还是要负重前行。巨大的生存压力让大洋集团不仅不能放缓脚步、反而还要不断加速。

想要缓解集团内部的压力,必须要采取别的方法。比如,联姻,通过联姻来冲喜。或者探索外太空,让集团内的压力有发泄空间。

总之就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大洋集团高层,对眼下三个卫星系展开讨论。但渐渐地,大家将讨论重点放在了一号卫星系和二号卫星系上。只是这个过程中,白玉堂始终没有发言。

一号卫星系、也就是双鱼星云,是看上去最有潜力的,但距离有点远;距离天元星16.5万光年。

二号卫星系,也就是绿洲星云,潜力也不小,距离就近了不少,与天元星的距离是15.7万光年;但这个星系与天元星的距离,正在拉开,每秒拉开27公里,那么一年就能拉开8.5~8.6亿公里。

这个距离……也许可以忽略。当今宇宙飞船动辄每月上千光年,几亿公里毛毛雨啦。哪怕按照每年8.6亿公里计算,想要拉开一光年的距离,都需要约1.1万年。

只是想要选择绿洲星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绿洲星云内拥有浓厚的星云!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星球全年笼罩大雾,这样的星球的工业发展、生活等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而这就是绿洲星云的情况。

此外根据天文望远镜观察,通过掩星观测的方式,绿洲星云中疑似存有大量的、而且还是超大块头的星空巨兽。

对于这个,赵大河重点解释:“所谓的掩星观测很简单。如果一个人从灯光前面走过,会遮掩灯光,造成灯光暗淡。同样,若一颗行星从恒星前面路过,也会因为遮掩部分恒星光芒,而使得恒星光芒有微弱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但通过高精密度望远镜矩阵我们能发现十万光年外微弱的变化。

绿洲星云距离有点远,但经过技术调整,能勉强观测到一些外围的、蓝巨星的掩星现象。但我们发现这里恒星变化快速、且没有规律。不管是频率、还是遮掩的光芒强度等。

一开始我们以为是飞船。但很快就排除了。因为飞船的航线一般都比较稳定。

大家应该知道,飞船在星空中速度很快,为了安全飞船的航线都是固定的。就算是周天大世界那些小国家,都会有这样的安排。

最后综合考虑,参考参谋部的意见,我们认为是星空巨兽。而且整个绿洲星云中,这样的星空巨兽只怕不是少数。这些自由发展了不知多少年的星空巨兽,也许不是我们现在能对付的。

毕竟我们推测过,绿洲星云很有可能是一个大星系剩余的内核。这个大星系的原始大小,估计有现在周天大星系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大小。这样的地方诞生星空巨兽,完全可以理解。”

张浩听了,忍不住问道:“这个情况观测多久了,有多少把握?”

“对于这个现象,我们观测了半年了,并且是调用了几乎所有的望远镜组成了超级阵列观测的。

这个超级阵列的望远镜,形成了一个虚拟直径达到12万公里的超级望远镜,观测准确度……应该在九成以上。”

虚拟望远镜,是大洋集团一种望远镜技术。通过将大量望远镜排列成为一种阵列,通过计算机将所有的望远镜链接起来,形成一种蜂眼一般的结构。只不过这个蜂眼有点大,可以达到12万公里。

通过这样的技术,可以将大洋集团当前的望远镜技术发挥到极致,可以发挥出单体望远镜百万倍的灵敏度。当然,成本也水涨船高。

但通过这样的望远镜技术,大洋集团也受益匪浅。

张浩稍微有些沉吟。从目前看,绿洲星云无疑是最合适的。但若这里真的有大量的星空巨兽,就另当别论了。

沉吟一会,张浩忽然说道,“有没有可能这样做。我们可以派遣一支舰队前往双鱼星云,但中间拐个弯路过绿洲星云。”

“这个怕是不行。两个星云之间距离遥远。”

张浩又说:“那若只是尽量靠近绿洲星云,近距离观察呢?”

赵大河沉吟一会,看了看星图,说道:“若想不影响前往双鱼星云的行程,最多靠近五万光年。然后就要掉头前往双鱼星云。

不过若能前进五万光年,我们的观测也许能清晰一倍上。”

不过这时候,一直沉默的白玉堂却开口了,“我觉得,探索鲤鱼星云或许更好一些。”

“哦?”大家将目光聚焦到了白玉堂身上。

却见白玉堂站起身来,走到了讲台上,走到了星图前面,他手指划过天社星座,“诸位,天社星座暂时已经基本独立了,不再受控于红河帝国皇室,也不再受控于玉井帝国。甚至有情报表明,天社星座正在勾结‘天纪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