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两年(第2/2页)

这倒并非是有意双标,吃两边,而是“特区”制度成立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让港岛经济不要太受回归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保护港岛市民。并且窗口城市,就是要留用空间,在概念模糊一点,给双方友好交流的机会。

而国外更会不遗余力抹黑,制造出港岛不属于中方的印象。聪明的商人,只要在大是大非的事情上不犯蠢,在经济上多吃一点,吃到统战价值,对国内是有好处的。

前提是,不能像历史上某些废柴一样,只懂吃内地的价值,吃不到国外的价值。反而在内地吃饱,还去舔国外的碗。那属于不分清主人,又坏又傻了。

要是能在国内吃饱饱,拿出力气来,打到国外抢吃的,那才算把城市的历史价值真给活出来了!

“不用担心英资洋行,新界人应该不会卖丁权给鬼佬。”何定贤打开雪茄盒,挑出一支递给霍官泰,笑着道:“我再同四大姓打个招呼,今年的丁权全部由东方银行收购。”

自从丁权证劵化之后,涨跌变得明显很多。

虽然,没办法挂上二级市场,但是一级市场已经有标价,每天涨多少,跌多少,打一个电话就能问得出来。不过,市场上很少人能够买到丁权,一来,大部分丁权都被东方集团收购,属于东方集团在新界的自留地。二来,四大姓的掌门人随着新界开发变有钱,也开始自己下手囤积丁权,希望未来做地产生意。

他们先前只是不想与港府合作,被剥削统治权,自然不会把家族公司化。可随着新界开发已成定局,家族公司化成为潮流,能够自己开发,自然想多赚一笔。

何定贤在新界收购丁权,每年其实越收越少。

霍官泰担心地不够用,才会特意来找何sir一趟,但得到何sir的承诺,也就放下心来,吹出口烟雾:“好呀,公司就等着你供地了。”

何定贤莞尔一笑,端起茶杯,浅饮一口:“丁权也是有周期的,除了刚开始的头三年,未来十年丁权只会越来越少,直到第十八年又有一批丁权上市。”

根据港府统计,头三年批准了超过十万个的丁权,当中既有刚满十八的年轻人,也有八十岁的老人家。扣掉六成自持建屋的原住民,还有四成的丁权能够上市流通。

这也是何定贤能用极低价格,大举收购的原因。

可随着头一波的存量释放,接下来,丁权一年比一年少。因为,丁权与人口绑定的,未来更与出人生口绑定。一个新界人从出生到获批丁权,当中有十八年的时间。

虽然,丁权政策在前两年刺激了新界的出生人口,但由于男性才能获得丁权,实际上,这批生育潮能申请的丁权远不如以前。何定贤手上的丁权,有相当大一部分拿去盖了仓储公司,还有小部分盖楼,剩下的持有等涨。

因为,葵涌码头的第一号港、第二号港,全部由九龙仓、招商局、捷成洋行联营。港府取消了公开招标,而是由政府主导经营,等同于国企。不过是在自由市场的大旗,拉了两家洋行打工。

这也算是麦理浩对华资的一次无声抗议,但前两号码头港府捏着,后面总该轮到华人了。所以,华资方面倒是普遍不急。何定贤有部分九龙仓的股份,能够吃到一点红利,但填不满胃口,便在新界成立了货运公司,物流园。专门帮抵港货物做集散运输,近些年生意十分红火。从长线来看,拿新界的地盖物流园,远比盖住宅楼出售来的划算。

“是啊。”

“新界人虽然传统,喜欢多子多福,更受到丁权政策刺激,未来肯定会占人口增长的一部分。但随着新界开发深入,受到经济影响,人口增长肯定会萎缩。”

霍官泰看到过人口调查报告,平均收入越高的地方,出生率其实越低。

照他看来,未来港岛的人口增长不可能指望新界,只能指望第一代的新移民。唯有第一代新移民会有强烈生子意愿,第二代恐怕都不行。

何定贤则知道新界每一次出生潮的十八年后,都将诞生一次围绕新界丁权的博弈!

人口是一切经济的基础,所有组织的未来,这一点不值得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