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与风卵(第2/3页)

与普林尼一贯的文风对比,这一小段可谓是非常细致的描写了。接下来引用的是第二十三章。

罗马最初杀食孔雀的是雄辩家霍塔卢斯[7],那是在他就任祭司的庆祝宴会上。最初以食用目的来饲养孔雀的是马尔库斯·奥菲迪乌斯·鲁路可,那是海盗战争末期的事了,据说这行当能带来六万塞斯特斯[8]的年收入。

罗马的美食家喜食孔雀的舌头、脑髓或卵,这似乎是世间尽知的事吧。下面我将引用提及孔雀卵的第七十九章。

孔雀三岁起便能产卵。第一年能产一至两个,次年能产四至五个,随后每年能产十二个,但不会再高于这个数量了。若让雌孔雀孵卵,间隔二十三天后,雌孔雀便能再次产卵,一年能产三次。若雄孔雀欲与孵卵的雌孔雀交配,卵通常会被踩坏。因此雌孔雀常在夜里躲在某处产卵,或是在很高的树上产卵。若不在树下垫些柔软的东西,卵一落下便会摔碎。雄孔雀需与五只雌孔雀交配,若只有一两只雌孔雀,雄孔雀便会因欲求不满招致生殖能力的紊乱。孔雀卵在二十七天后便能孵化,晚则三十天孵化。

这一部分的叙述与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史》第六卷第九章相似,但普林尼的记述更为详细一些。接下来引用的是第八十章。

我们所称的风卵,即无精卵,是雌鸟之间因发生交配行为而兴奋、在砂中翻滚后的产物。不仅鸽子会产风卵,鸡、鹧鸪、孔雀、鹅和鸭也会。这种卵无法孵化,比正常的卵稍小,风味也不佳,较淡。有人认为这是风带来的卵,因此这卵又被称为西风卵。这种风卵仅产于春季,或是雌鸟中断孵卵之时。又有犬尾卵的别称。

风卵这种说法不太常见,总之是仅凭雌鸟就能产出的无受精卵,风卵是希腊人的叫法。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史》及《动物的生成》中有大量关于风卵的记载。自古便有西风使雌马受孕的俗说,普林尼的这段章节也使用了西风卵一词,或许这两者之间有些关联。荷马(《伊利亚特》第十六卷及第二十卷)和维吉尔[9](《农事诗》第三卷)也有过相关记述,《博物志》第八卷第六十七章中也有过下文这样的描述,摘录一段供参考。

在卢西塔尼亚[10]的奥利希波(现今里斯本)及塔霍河[11]附近,一旦吹起西风,雌马便会面朝西风,吸入生命的气息并受孕,这是非常著名的故事了。据说因此而诞下的小马驹,腿快得令人惊讶,但活不过三岁。

这段之后便是关于鹰的内容,不过第十卷中关于鹰的记述更多,这里引用几个片段。首先引用的是第四章的开头部分。

鹰有六个种类,前三种和第五种鹰都会用鹫石筑巢。鹫石有众多药效,即便火焚也不会损坏丝毫。鹫石里面还有小石头,仿佛子宫中有胎儿一般,摇晃时还会发出声响。但从鹰巢中采到鹫石,必须立刻使用才会见效。

南方熊楠在《关于怀孕石》中也引用了这一章节,我在引用时参照了他的译文。关于鹫石,我曾在《胡桃中的世界》中的《石之梦》一文中详细写过,此处便不重复了。熊楠也有一篇著名的《鹫石考》。倘若在这本书稿中有机会写到石头,届时再详述吧。接下来引用的是第五章的片段。

第一种和第二种鹰并不只满足于掠夺小型四足动物,甚至会与鹿交战。它们会在地面打滚,弄得浑身是砂土,然后落在鹿角上,扇动羽翼,弄得鹿满眼是砂。随后便用羽翼在鹿头上拍打碰撞,直到鹿跌落山谷才肯罢休。不过这些鹰的交战对象还不仅是鹿,它们与龙的交战更为激烈,虽然是空中战斗,但远比和鹿交战危险得多。龙对鹰的卵虎视眈眈,因此鹰一旦见到龙,便会立刻将其叼到空中。龙则会缠绕着鹰的翅膀用力收紧,两者便互相绕在一起,跌落在地上。

鹰与龙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古代作家常常描写这两者之间的战斗。普林尼的这段描写也不逊色。下面来摘录第六章的内容吧。

赛斯托斯[12]的城里有一只鹰具有不朽之名。这只鹰由一名少女养大,为了感恩,它先后给这位少女叼来了鸟和野兽。最终少女逝去,其遗体被火焚烧,这只鹰便飞进了火焰中,与少女一同燃烧死去。当地市民因此在原地建造了一块名为赫隆的纪念碑,祭祀朱庇特和那位少女。之所以祭祀朱庇特,是因为鹰是属于朱庇特的鸟。

说到赛斯托斯,读者只要知道是那个波斯的薛西斯国王[13]造桥之地就行,即分隔亚欧大陆的赫勒斯滂海峡[14]靠希腊一侧的城市。南方熊楠引用这一片段之后,还这样写道:“总之鹰被认为是喜欢美少年和妇女的鸟。”将伽倪墨得斯[15]劫走的也是朱庇特所驱使的鹰,所以熊楠所写的或许也有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