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六合一统 第1322章 选择(第2/3页)

陛下给了他两个选择,其实,又什么选择都没他,只给他指了一条路,死路。

两份手谕,同一个结果,古往今来,能做到如此手腕者,屈指可数,但确切的说,这个手腕,并不是长孙伯昊玩出来的,而是搅屎棍张九维在操控。

这一宿,风军于天京南郊展开操练,喊杀声阵阵,城内,很多人都是彻夜未眠,其中便有查斯坦一个。

翌日早上,查斯坦很平静地在府内吃完早饭,而后回了自己的书房。当有家丁去书房找他的时候,才猛然发现,查斯坦早已吊死在书房的横梁下,连身子都已经僵硬了。

查斯坦的自尽身亡,在天京城内可是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很多宁南百姓都冀望于十三军团能再创造出一个奇迹,再次重创风军,结果,人们的期许还未来得及实现,查斯坦就在自家自杀了。

还没等朝廷有何举动,阴谋论的调调已经在军中和民间传扬开来。

身为一军统帅,堂堂的军团长,如果不是受迫于无法承受的压力,又怎么可能会无缘无故的在家中自尽呢?而能给军团长制造压力的人,除了皇帝,还能有谁?

皇帝表面上不向风军屈服,当朝许诺,不问罪查斯坦,而实际上,皇帝还是打骨子里畏惧风军,最后使用了见不得光的手段逼死查斯坦,以此来确保他自己的太平无事。

虽说阴谋论的调调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言论,谁都无法去证实,但与实际的情况也八九不离十。

宁南朝廷还未对查斯坦的自尽做出相应之举措,长孙伯昊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令人到查府,带走了查斯坦的尸体,并着人送给城外的风军。

另一边,他又下旨,表彰查斯坦的功绩,并赐予他一系列的追封。基本上,手谕中有写到的内容,他也都有做到。

如果说查斯坦的自尽,人们还只是捕风捉影的说其中有阴谋,那么,等长孙伯昊把查斯坦的尸首送给风军之后,阴谋论便已基本成为了定论。

不管是军方,还是民众,甚至连朝中的大臣们都认定,查斯坦就是被皇帝活活逼死的。

这样的结果,可以说让所有人都对长孙伯昊大失所望。

宁南并不缺少忠义之士,更不缺少甘愿为国玉碎的死士,他们不怕死,也可以随时去赴死,但起码要死的有价值,要死的有意义,可是,为了这么一个贪生怕死,不惜以牺牲臣子性命为代价,换取自己苟且偷生的皇帝去死,他们不愿意。

冠玉等大臣那么反对长孙伯昊现在就处死查斯坦,原因就在这里。查斯坦不该死吗?他太该死了,哪怕死一百个来回,都没人会为他喊一句冤。

但什么时候都可以杀他,唯独在风军兵临城下的时候不能杀他,这个时候,皇帝必须得挺直腰杆,顶住压力,必须得表现出一国之君该有的骨气与尊严,也只有这样,皇帝才能博得天下人的爱戴,让人们心甘情愿的为皇帝去作战,为皇帝去赴死。

可长孙伯昊不仅逼死了查斯坦,还厚颜无耻的把他的尸身送给风军,去献媚,去邀功,去保自己的平安,如此皇帝,如何能恩不让人失望,又如何能不让人心寒。

得知陛下要把查斯坦的尸体送到城外,冠玉第一时间就派人前去阻拦,可最后还是慢了一步,长孙伯昊派出的使臣已经出城,进入风营。

手下人回府禀报,知道这个结果之后,冠玉忍不住在心中哀叹一声,完了!大事去矣!昊天千百年的基业,毁于一旦!

此时此刻,想来冠玉的心中应该是充满悔恨的,后悔当初未能辅佐大皇子长孙伯渊,而辅佐了一个看似仁义,实则却自私自利的二皇子长孙伯昊。

长孙伯昊的自私,并不是从现在才表现出来,早在皇室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如果他真是一个大度、大义之人,宁南国内,根本就不会有这一场内耗无数的皇室战争。

与如丧考妣的冠玉相比,风军众将可是喜出望外。

得知宁南使臣把查斯坦的尸体带到了己方大营,原本坐在铺垫上的孟秋晨一下子蹦了起来,满脸的惊喜之色,对上官秀激动地说道:“殿下,大事成矣!”

上官秀也是仰面大笑,对长孙伯渊说道:“人人都说,二皇子贤德,现在看来,所谓的贤德,也只是装出来的贤德罢了!”

长孙伯渊冷笑出声,嘲讽道:“贤德?这简直就是个笑话!”

别人不了解长孙伯昊,他又哪能不了解长孙伯昊,如果再让他做个几年皇帝,他或许真会变得贤德,但他现在刚刚登基,帝位未稳,对周遭的一切都异常敏感,本性便自然而然的逐渐暴露出来。

他嗤笑道:“为了坐稳他刚刚得到的皇位,别说牺牲一个查斯坦,哪怕牺牲掉再多的人,他也会连犹豫都不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