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节 财政(第2/3页)

而“茶水银”则是从刑名司法上收的钱了,东陵卫分管地方司法刑律,缉捕缉盗,老百姓打起官司来自然要花钱的——孟聚也是做过刑案官的,没等欧阳辉说完他就点头了:“这个我懂,这就不用说了。”

“慰劳金”则是地方民间的大户对东陵卫进贡的好处,以换取不受骚扰的保护——这个收入也不高,只有五万两银子。

倒是“罚没金”这块很大,一共有五十三万两银子——林四海副督察解释说:“在叶镇督领导下,省署去年办了几个大案子,尤其是秦家谋反的案子,抄没了他们的家产,所以罚没金这块就上去了。在往年,罚没金顶多也就三二十万而已。”

抄家罚没的钱财可以进省署的私库——这种法律不是鼓励东陵卫去抢吗?

孟聚不以为然,脸上却是不露声色:“那,月例银又是怎么回事呢?”

说到“月例银”,欧阳辉轻松了很多,他笑道:“镇督大人,这是我们东平陵署与几家商行合作的收入,这也是叶镇督给我们留下的德政了。

叶镇督刚上任时,省署的财政紧张得一塌糊涂,连镇标的装备修理钱都拿不出来了,捉襟见肘。但叶镇督上任以后,她人脉广,路子宽,联系到洛京的几家大商家,与商行们合作,商行组织商队来我们东平采购皮毛和出售日杂用品,我们东平陵署则负责给他们安全保护,然后大家平分收入——大人,这个收入,可是清清白白的合法收入啊!”

孟聚冷冷扫他一眼,心想你也知道刚才的收入不清白也不合法啊?

望着账本上的数字,孟聚沉吟不语,两位部下也识趣地保持了沉默,房间里一片寂静。

过了好久,孟聚才问:“我们私下这个小账,总署知道这事吗?”

欧阳辉和林四海对视一眼,两人都有点紧张:潜规律毕竟是潜规矩,虽然大家私底下都认可,但真要摆到桌面上说事那还是有点风险的。

欧阳辉肃容道:“大人,小账的事,我们是没跟总署报告过。不过我们私下了解,周边各省陵署暗地里也都是有私下小库的。

全国所有的陵署都这样的,大家都有两套账,来钱的路子也差不多是这些,这差不多是公开的秘密了,总署不可能不知道,他们装糊涂罢了——不然的话,总署给我们拨的经费这么少,还经常克扣和延误,倘若没有小账,全国的陵署都关门算了。”

林四海副督察也说:“大人,我们的小账才百来万收入,这算得了什么?看人家陕西、鲁东、江淮、洛京这些富裕地方,哪个署的小账没有五六百万两银子的经费?

我们东平署弟兄的收入算是低的,大伙只有饷银,其他津贴和补贴也很少。人家内地行省,除了朝廷的饷银以外,士兵和军官还能每个月得一笔补贴呢,那补贴比饷银还要高呢——听说,他们的小兵比我们当军官的都有钱。

孟镇督您是从下面干上来的,也知道弟兄们的苦处。我们东平这疙瘩,穷山恶水,除了羊皮以外就出产魔族了。弟兄们抛家弃子提着脑袋来戍守边疆,不就是图两个银子吗?

倘若没有小库,我们拿什么给弟兄们发奖金和杀敌犒赏?没有钱,弟兄们怎么会卖命?弟兄们不肯出力,下次魔族打来了怎么办?

镇督大人,卑职不是贪财,但这世道,没银子真的玩不转啊!”

孟聚摆摆手,他说:“欧阳督察,林副督察,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你们不必担心。这笔银子,是前任的叶镇督和弟兄们辛苦积攒下来的,我是不会上交总署的。”

闻言,两人都松了口气: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这个了。听说这个孟长官是读书的秀才出身,万一这书呆子忠君爱国的毛病发作,说这是不义之财什么的把这钱交了上去,他自个说不定能得个嘉奖,但整个东平陵署上下近万人今年就得跳楼了,更不要说还要得罪其他各省陵卫了——这个公开的秘密,你们东平陵卫这么多事说出去干嘛?

林四海笑道:“孟镇督您这么说,卑职也放心了。镇督大人,卑职说句该掌嘴的话,上任就有一百多万的小账可以用,您算是幸运的了。”

“呃?怎么说呢?”

“这也是惯例了,卑职以前也侍候过几任镇督,每任镇督在离任前,他们都要想办法把小账的钱给花个干净的——顶多留个一两万两银子给下任,这就算对得起他了。

新镇督过来,忙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银子,运气好的能弄到钱,运气不好就要焦头烂额了!以前的武镇督手段高,能弄来不少银子,官兵们的补贴都很高,大家都很服气他。

接他任的李镇督是个书呆子,对东平情况也不熟,弄不到外快,大家的补贴一下没了。于是弟兄们都很不满,对他很有意见,省署镇标甚至闹出兵变的笑话来,结果没干完一年,李镇督就不得不自己请辞走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