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少年老成的学生们(第2/3页)

“要是水源足够的话,种一茬油菜、一茬水稻;或者是种植一茬小麦、水稻还是可行的。”

廖大队长叹口气,“只是,要修建小水坝、引水渠又谈何容易?”

是啊,生产队里社员们由于常年处于半饥饿状态,他们的身体素质本来就不太好。

加上农闲的时候,各个生产队还要抽掉不少的劳动力,去给乡上、给县里出义务工。

所以各个生产队里,要想再组织人手给自己修建水渠、平整梯田,都很是力不从心了。

而且修建水坝和水渠,需要大量的条石、石灰这些建筑材料。

尤其是现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要想购买到水泥、石灰,运输成本将会非常的高。

大多数生产队都非常的穷,真还拿不出来这一笔钱,去大搞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至此,

这个姬续远这才明白过来了:前几天罗旋的话里话外,总是暗示是自己应该把钱捐出来,给农村新建水利设施、建设小水坝的重大意义。

原本前两天晚上。

姬续远和罗旋抱着收音机,去大队部的时候。

其实那个时候的姬续远,只是出于一种纯粹散财的心理,准备将自己的家当给败光。

但现在他才真正明白了新建水利设施和灌溉设施,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所在。

只要有了蓄水坝、引水渠,生产队里的稻田,就可以套耕套种,从现在一年收获一茬庄稼,变成一年收获两茬!

这得造福多少农民啊?

这边生产队的社员们,在一边闲聊、一边休息。

而上面那根田坎上的慰问队的师生们,则陷入了两难境地:继续站在田坎上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吧,似乎人家生产队里的农民伯伯们,对此并不买账。

可要是就此虎头蛇尾的收兵回城吧,老校长那里又不好交代。

尤其是杨老师,更是难堪:自己第一次带队出来慰问,就陷入了如此尴尬的境地。

瞟一眼身后那些城镇里来的学生,此时他们只顾着看稻田里的周老大他们抓鱼、抠鳝鱼、滚泥坑。

这些脸上涂着腮红、额头上还点着美人痣的学生们,眼中纷纷露出羡慕的眼光、满是跃跃欲试的表情。

不能再这样发展下去了!

要不然,这支队伍的人心,可就散了……

杨老师低声吩咐熊英道,“你去找找你们班的罗旋。他是这个生产队里的人,鬼点子又多,你去问问他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调动起来同学们的积极性?

要是能够让同学们,再表演上两个节目的话,我们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

熊英是一个后备居委会大妈类型的人物。

她要是缠上了谁,那是相当的脑壳疼!

罗旋原本并不想理睬她,可奈何在田坎上,生产队里面的老少爷们儿、大小娘们儿们,都以一种意味深长的眼光看盯着自己看。

直罗旋给逼得,实在是在那儿坐不住,只好起身跟着熊英往杨老师那边走。

“什么?孩子就应该有个孩子的样子?”

杨老师听完罗旋的建议之后,不由一愣!

心里面还有一股大失所望的情绪,如同沼气池里的沉渣泛起。

“罗旋同学,你能不能给我说明白,你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杨老师仰头,直愣愣的望着罗旋道,“你的意思是,让同学们只要唱完这首歌、跳完这支舞,我就得允许他们到田里面去,和那些农村里的小孩儿一样疯玩儿?”

罗旋点点头,没吭声儿。

这个年代,很多小孩子的心性、心智都被大人刻意的给带歪了。

宝贵的童真、童趣,在他们眼中,是上不了台面的、是幼稚可笑的。

眼下最受欢迎的孩子,莫过于那种“小大人”:最好张口闭口,就来些慷慨激昂的战斗语言、口号之类的。

杨老师‘嗖’地站起身来,“这怎么行?那我还不如带着同学们,现在就回学校里面去。”

罗旋悠悠道,“听说这次学校里面,一共组织了三支慰问队,分赴各生产大队慰问。

就你们回去的最快?

只怕到时候老校长和教导主任他们,会好好的‘夸赞’你一番。”

杨老师一咬牙,“行!”

不一会儿,一曲《生产队里的小社员》就在田坎上“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

不得不说,这次慰问队里的这些学生们,不愧为学校里面最优秀的、具备文艺特长的一批。

罗旋五音不全的哼唱了几句,她们立马就能准确的掌握着音调节拍,而且还能把一些万能的舞蹈动作,给恰到好处的和这支曲子进行配舞。

这个时代,

那些小学生们经典的舞蹈动作,无非就是一只手搭在胸前,另一只手高高举起,作“我心向明月”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