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哥哥带我走(第3/7页)

凌秋桑感慨,“说实在的,我都有些羡慕这样的感情。”

在退休的养老世界,全是完成任务退休的宿主,大家都很闲,又不缺钱,还有一身本领。

正儿八经组建家庭的不多,大多数都是及时行乐。

说不定这一刻看对眼了,今晚就干才烈火,等到明天,你左脚先出的门,触碰到了我的逆鳞,又或者是我压到了你隐形的翅膀,转身就分手。

绝不拖泥带水。

这都是很常见的,他们也见怪不怪了。

他和施懿,都算是个特例了。

施懿永远懂他,“我们也会相爱一生,并且不留遗憾。”

凌秋桑偏过头蹭了蹭施懿,没说什么,就觉得甜甜的。

甜言蜜语,谁不喜欢听呢?

但他知道,他们家哥哥不是只会说的人,他们家哥哥从来不对他食言。

“桑桑。”施懿将人扶起来,又把马儿唤了回来。

他道:“虽然现在我们的气氛很美妙,但是今天我们是要去镇上办两件大事情的。”

凌秋桑脑子咯噔一声,咳咳,确实给忘了。

两人再次骑上马,驰骋在草原上。

今天他们出门,是要办两件事,一是去兽医站帮村民开一桶兽用的抗生素,二是凌秋桑,他必须要去镇上的中专,把自己的学籍挂在上门。

现在要考大学,没有高中学历是不行的,中专也行。

原主只读了个村小学,从前年高考恢复,施懿就带他去镇上的中专挂了学籍,相当于只有两个学期。

施懿拖本地的小关系操作一番,把入学时间稍微改提前了一点,也幸好中专查的不严,让他跳级参加的高考。

现在他们要继续高考,这学籍还是得挂。

顺便,他们也得要去熟悉一下镇上的环境。

其实硬要说起来,乡亲们都不穷。

改革开放之后,逐步实行分产到户,自负盈亏,他们村子比较特殊,能种粮食的土地不多。

再加上高原独特的气候,以及不稳定的天气因素,种粮食也能算是勉强够吃,还大多都是青稞小麦。

在这里搞农业发展不现实。

为什么凌秋桑说乡亲们都不穷呢,是因为每家每户都养马,养牦牛了,还都不是一只两只的养。

条件好点的家庭,基本上都上百头,有的家庭除了马和牦牛,还养几十头羊。

啧啧,这放到几十年后,每个村民家的资产都得按上百万来算。

就算条件最差的凌秋桑,他都有两匹马,外加三头牦牛。

如何把这是资产利用起来,才是问题。

从前,这里其实和内蒙那边的游牧民族差不多,大家都是牲畜到哪儿,家人就搬迁到哪儿。

后世还有个段子,说一个内蒙学生去读大学,回家之后,找不到自己家的蒙古包了。

但这里毕竟是川西,属于川省,藏民汉民都有,逐渐从游牧状态,更改到现在小村庄。

大家平时都住在村里,去放马牧羊,都是村里的男人人分几个小队,连续出去十多天,然后再回来。

地广人稀,牧草茂盛,他们这些马儿牦牛看起来多,但也不至于要很远的迁徙,所以也用不着搬家。

一路上,凌秋桑都在琢磨这个问题。

村民们不是游牧的生活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他在想后续要如何发展起来。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交通不便。

他们这属于川省,但真要去到川省中心的天府城,只有川藏线一条路。

镇上没有固定的客运中心,要出远门,得去县城坐车,县城那里有班车,但却不稳定,来这里的人少,从这里去外地的人也不多。

大多是过路的客车,来县城停一停,看能不能拉到散客。

真要做生意,交通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到了小镇上,意料之中的荒凉,一眼望到头的两条街。

“先去学校吧,去完学校再慢慢了解。”施懿说。

这里只有一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还有中专都在一个学校里,只有几栋低矮的教学楼。

学校的学生也不多。

凌秋桑找到校长,说明来意。

校长也没什么拒绝的理由,他们这里穷,能来镇上读书的孩子都不多,他其实是重视教育的。

高考恢复这两年,那些报名的,除了知青有几个考上的,他们本地,两年总共考上了三个,还都是大专,不是本科。

这个凌秋桑,去年就差一点考上了,学籍在他们学校呢,真要考上了,也是他们学校的光荣。

去年就差那么一点了,今年想再试一试也正常,校长也不意外,很痛快的就同意了。

他们只挂学籍,不来读书,校长连学费都只是象征性的收了一点点。

把这件事情办完之后,两人又牵着马逛街去了。

这时候才改革开放不久,改革的春风还没有吹到这里来,所以镇上也没什么人做生意,或者说,这里就没什么人愿意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