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酸爽萝卜丝,黄金小米粥(第2/3页)

难得听见对方在饭点之外的时间出声,秦山几乎本能地侧耳倾听起来。

念了几句之后,秦放鹤忽然停住,毫无征兆地问:“觉得耳熟吗?”

啊,问我吗?

秦山一愣,努力思索片刻,不大确定地说:“好像,好像以前听先生教过。”

秦放鹤之父曾免费为村中所有适龄孩童启蒙,大家都尊称一句“先生”。

秦放鹤点点头,“那你背一遍来听听。”

啊?

谁?我?!背书?!

冷不丁被点到的秦山头皮发麻,才要习惯性摇头,却又回想起连日来自己的经历,整个人就是一僵,硬生生把回绝的话咽了回去。

他像个被困在沙漠之中的久旱的人,艰难地吞了口唾沫,钻心挠肺想了半天才磕磕绊绊地往外挤,“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相……那什么远……”

就这么几个字,秦山已经快要背哭了,旧日开小差被先生抓包的恐惧又在心头。

秦放鹤:“……”

他耐着性子听眼前这部卡带的复读机憋了半天,再无下文后,违背良心地给出一个偏表演性质的笑,“很好。”

“真,真的?!”秦山难以置信地看着他。

秦放鹤极其缓慢且克制地做了个深呼吸,微笑,“真的。”

才怪。

但已经连着吃了好几天大棒,态度也还算诚恳,若再不及时上根胡萝卜,估计这头驴得彻底饿死。

就像放风筝,如果任由风筝乱飞,多长的线都不够拉的;可若一味紧拽,也很容易断。

打一棍子给个甜枣的手法,秦放鹤相当熟练。

此言一出,秦山肉眼可见欢喜起来,随之而来的是惭愧。

“我,我就记得这么几句了……”

秦放鹤挑挑眉,哦吼。

成熟的“学牲”主要由三味配料构成:态度,勤奋,和关键时刻适量的自我pua。

这小子不错。

被肯定过的少年渐渐有了底气,他挠挠头,试探着去看秦放鹤的表情,“其实,其实我觉得,多听几遍的话,咳,我还能背更多!”

鹤哥儿从未像今天这般夸过我!

秦放鹤笑起来。

笑得挺好看,但不知为什么,秦山心里隐隐发毛。

“知道是什么意思么?”

秦山点点头,又摇摇头。

前面两句先生好像讲过,后面的么……讲过,好像又没讲过。

秦放鹤对这个回答并不意外。

在相当漫长的一段时间内,古人奉行的都是“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悟。

背完了记住了,老师才会再问你是否有不通达的地方,然后重点讲解。

有天分的多读几遍后,还真就能琢磨出滋味儿来,但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混个响儿,便是所谓的“愚钝”。

但这种方法很不科学。

所有知识都有规则。学习就像下棋,后掌握规则,还是先掌握规则,效果天差地别,前者“嘎嘎”后者“乱杀”。

接下来的几天,秦放鹤并未要求秦山背书,反而主动把《三》《百》《千》都挨着讲了遍。其中涉及到的典故,也都一一挑明。

原本秦山只是想来修复跟小伙伴的关系,可渐渐的,还真就听进去了!

“哎呀,那个孟母可真厉害呀,几次三番搬家,他家里是不是特别有钱?”

“……竟然还有姓米的?米,他家里一定不缺粮食吧?”

秦放鹤:“……”

你小子想象力挺丰富哇,该说你机灵还是不机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半个月下来,秦山还真就把这三本启蒙书中有趣的典故记住不少,原文也能张口说几句,简单的字也能认几个,只是不连贯。

但这已足够令人惊喜。

秦山爹一声不吭把秦放鹤家的柴房堆满,并开始在山上疯狂抓兔子;秀兰婶子天天亲自煮羊奶送过来,若非实在没两件衣服可以换洗,她必然会赶超洗衣机。

夫妻两个就差把秦放鹤供起来了。

甚至后者觉得,如果不是活人供排位太不吉利,过年大祭拜的时候,他们家祖宗排位中必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家教经验丰富的秦放鹤熟练地将家长们的盛情回馈在学生身上。

他大加鼓励道:“没想到七哥你学得这么快又这样好,外人不知道实在可惜,得空你也说给叔叔婶子听听,若是村里人得闲儿了,也说与他们听,如此方能彰显出你的能耐。”

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课堂上觉得我会了,可一考试,我不会!

说白了就是知识点没有吃透,需要查缺补漏。这种事单纯依靠本人很难,因为同样的思维模式不管再来多少次,都会造成同样的疏漏。

但如果去讲给别人听,那就不同了,你会被迫掌握所有。

啊?我这么能耐的吗?

秦山怦然心动。

秦放鹤微笑,忽然问了句题外话,“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有什么耍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