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家之不幸,国之大幸!(第3/4页)

城中又恢复了往常的宁静,相对过往变得肃然不少。

嵇恒给自己的躺椅加上一层薄垫,而后舒服的躺在上面,他将相关竹简拿在手中,仔细的核对了一番。

之前登记的史料,他都记录了下来。

眼下再做一次核对,就可送到御史中丞那了。

嵇恒神色放松的看着竹简,突然门外响起一阵脚步声。

不多时。

扶苏的身影出现在院内。

扶苏行礼道:“见过嵇先生。”

嵇恒没有抬头,目光依旧停在竹简上。

扶苏道:“嵇先生,十日前,齐地贵族张耳伙同一些盐工、隶臣,发动了暴动。”

“眼下暴动已蔓延了齐地数郡。”

闻言。

嵇恒面色如常,仿佛早已料到。

扶苏满眼担忧,继续道:“眼下通武侯病逝,军心已有所动摇,齐地业已生乱,我担心其余五地恐会生出异心。”

“先生这可如何是好?”

扶苏焦急的求问。

嵇恒微微蹙眉,看了扶苏几眼,凝声道:“扶苏,你可看过兵法?”

扶苏一愣。

不知嵇恒为何发此一问。

他道:“有所涉猎,但涉猎不深。”

嵇恒道:“老子曾说过: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故哀兵必胜。”

“眼下通武侯的确病逝,但对大秦而言,利大于弊。”

“王贲在军中威望很高,天下各地的郡尉县尉,大多都曾受其恩情,或者是其父王翦恩情,眼下王贲新逝,仅在咸阳,就有无数的挽幛长幡挂满大街小巷,更有数不清的香案祭品堆满家门,而今军中听闻王贲病逝,定是满心悲怆。”

“若知齐地在王贲病逝时闹事,又会作何感想?”

扶苏目光微凝,道:“会很愤怒。”

嵇恒点了点头,道:“六地贵族畏惧的向来都是秦军,眼下秦军满腔悲愤,又岂是六地贵族敢招惹的?”

“其余五地不会轻易闹事的。”

“非是不敢。”

“而是不愿。”

“他们只是想疲秦,并非想跟秦人拼命,但若是将秦人彻底激怒,到时秦军会做出什么,可就难以预料了,六国余孽不敢赌,也不想赌,因而王贲之死,于王氏有伤,于国却是大利。”

“礼不伐丧。”

“这是春秋时的道义。”

“这个道理世上很多人都懂的。”

“五地眼下名不正言不顺,就算想闹事,也闹不出多大名堂,还会将自己置于悠悠众口,日后就算真的成事,也会为人诟病,所以但凡六国余孽中有点远见的,都不会选择在这时出手。”

“齐地是没有办法。”

“大秦的政令已经下发下去,若再不发难,恐就要被蚕食殆尽了,齐地作乱是注定的,但没有五地作为响应,齐地的叛乱很快就会平定,因而你的担心有些多余。”

“再则。”

“这次齐地作乱给了朝廷口舌。”

“原本朝廷还需束手束脚,唯恐引起六地极大不满,但在王贲身死之后,齐地的叛乱,却给了朝廷一个下重手的借口,朝廷甚至可以借这次作乱,对齐地进行一次大清洗。”

“朝廷师出有名。”

闻言。

扶苏却是一愣。

他前面并未想清楚其中的弯弯绕绕,但经嵇恒的一点拨,瞬间豁然开朗。

自古以来,礼不伐丧。

这个规矩虽然在战国时几乎无人遵守。

但王贲在军中威望很高,在王贲病逝之时,齐地却在这时作乱,无疑会激起军中士卒愤慨,到时朝廷便可借此,大举整顿齐地,而六地的反叛越激烈,就越会激起秦军的愤怒。

秦军也会更团结在朝廷左右。

朝廷目前最要紧的就是稳住军心,因而并不想大动,但若能借着王贲病逝的愤怒,让士卒同仇敌忾,将有些动摇的军心稳定下来,六地的叛乱其实是在帮朝廷的忙。

秦军出手还占了一个理。

朝廷完全可以借机对齐地下狠手。

至于其余五地跟着出手,朝廷也怡然不惧,因为朝廷想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就是稳定军心。

镇压五地的叛乱,完全就是附赠的。

朝廷之所以收敛钱财,就是为稳定军心,安抚士卒。

眼下通过王贲的死,朝廷不仅能稳定军心,还能趁机打压六国余孽,何乐而不为?

甚至于只要六地不大乱,朝廷都是乐于见到的。

想到这。

扶苏眼露复杂之色。

他其实对王贲的死很悲恸。

帝国柱石倾塌,这放在任何时候,都是件举国悲怆的事,只是脑海中想着嵇恒所说,心中不禁泛起了一丝涟漪,这种感觉很古怪,但又很是奇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