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扶苏的政见!(第2/3页)

若如常人仁善,那确定无疑的是,连一个寻常将军都不能做好,遑论帝王?!

而今扶苏因一己之念,就妄图去改变现有的情况,这实在是过于托大,也过于理所当然了。

军中的事陛下难道不知?

何以轮得到扶苏来指指点点?

然陛下就算知晓,也并未真的在意过,而且就算朝廷亏欠军中士卒,那又能如何?军中士卒当真敢反叛不成?

世人总是有人要牺牲的。

在李斯看来,军队就是陛下手中的猎犬。

便该是一只效力于主人的牲畜而已,主人固可念惜猎犬牲畜之劳苦,然如何能以猎犬牲畜与闻主人之决策意志?

这岂非荒唐?!

其他人同样蹙眉。

他们对扶苏的想法很是费解。

既然军中没有出事,那何以要去妄动?

军队的事是能轻易动的?

一旦处理不好,扶苏可知会酿成怎样的恶果?若全凭脑子一热,就匆忙的去做决定,那岂非是视大秦政事如儿戏?

荒谬!

见诸位大臣竟皆沉默。

扶苏心中沉沉一叹,他知道,嵇恒再度说对了。

少做少错,不做不错。

只要没有出现问题,那就等同不存在问题。

想让大臣都正视起来,根本不是靠一个储君就能说服的,也并不是凭借好言好语就能做到的。

扶苏脸上的笑容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脸冷漠。

他漠然道:“我知道你们并不想去理会,也根本不想去搭理,但有些事却是要提前说明白。”

“我扶苏并不是临时起意。”

“而是自有心思。”

“帝国从来都不太平。”

“过去帝国上下,一直沉浸在‘天下和平’‘靡不清净’的状态,但这种状况才是真正的在自欺欺人,大秦如果想要彻底稳固天下,就必须要正视当下的现状。”

“大秦的精力不当继续放在构建文明盘整天下上,而是当转为关注对复辟暗潮的查勘,在我看来,大秦对外应当大举夷灭外患,对内当大举镇压复辟。”

“这两件事是相辅相成的。”

“也是紧密相连的一个整体。”

“镇压复辟必须以肃清长期边患为保证,巩固边地又必须以整肃内政为根基,但这两件事都有一个大的前提。”

“便是关中稳固。”

“尔等皆是大秦重臣。”

“对大秦的现状是了如指掌。”

“也远比我扶苏看的更为清晰更为真切。”

“关中这些年的情况,你们也比我清楚,两年前骊山叛乱,贼首黔布逃亡,至今依旧被抓到,还有陛下在兰池遇袭等等,这都足以说明,关中的情况并没有所谓的那般良好。”

“而是每况愈下。”

“扶苏不懂诸位谋划的什么大政。”

“在扶苏看来,大秦首要任务当是固本。”

“固本关中!”

“诸位不敢讲新老秦人,那就让我扶苏来讲。”

“老秦人就是大秦根本。”

“也是大秦能够扫灭六国,一统六合八荒的真正功臣,大秦固本,首先要固的就是老秦人之心。”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军!”

“尔等认为南海的事只是意外。”

“但我扶苏不怎么认为,我认为这是军心动摇的迹象。”

“更是老秦人对朝廷信心的动摇。”

“皮将不存,毛之焉附?”

“若是老秦人对朝廷都没有了信心,就算朝廷做再多大事,又有什么用处?只是继续自欺欺人罢了。”

“军心即民心。”

“即代表着老秦人对朝廷的态度。”

“绝不容许任何小视。”

“在诸卿眼中,天下已无新老秦人之分,但若是大秦真的发生了变故,真正能为大秦出力的诸位认为会是那些人呢?”

“关东的新秦人?”

扶苏冷眼看着下方众朝臣,继续道:“六国贵族的复辟大潮,一直在暗中谋划,也势必会到来,大秦必须以准备决战的姿态去应对,而不是继续粉饰太平,高歌安宁。”

“没有将六国贵族彻底扫灭的决心,大秦新政便不能真正的巩固。”

“诸位信也好,不信也罢。”

“我扶苏都要重新赢得老秦人之心。”

“因为老秦人就是大秦根本,也唯有老秦人,才是大秦真正能够依靠,能够信任的存在,过去大秦亏欠老秦人太多,眼下大秦即已坐拥天下,自当将过去对老秦人的亏欠一一兑现。”

“我扶苏宁愿犯错,也绝不会什么都不做。”

话音落下。

本就沉寂的大殿,现在更显死寂。

诸位大臣对视一眼,眼中都露出一抹凝重,扶苏的话,其实也暗中说明了他的心思,扶苏并不认为天下真的太平,而是认为帝国一直被各方势力窥视,过去朝廷过于重视大政新政了,而疏忽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