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以儒之法制儒!(第2/3页)

“秦人想学习法令太难了。”

“我不知这是为何?”

“法令难道不应当是每个秦人都要了解的吗?为何朝廷却在无形间形成了这么高的门槛?诸位难道是担心底层民众知晓了律法后,会影响到诸位处理政事时的公平公正吗?”

“不然何以如此?”

众人沉默。

扶苏并未就此多说,继续道:“我相信诸位都是秉公办事的,也都是遵纪守法的,或许其中有一些我不知晓的隐情,因而扶苏也不就此多言。”

“大秦的学室太少了。”

“而能进入学室学习的士人更少。”

“而且学室学的东西很多,除了最基本的识文断字,还要学军事,学算数等等,因而大秦学室培养出来的官吏大多都能文能武,也是都能独当一面的大才。”

“然就扶苏所知,大秦眼下真正欠缺的是这般大才之人吗?”

“不是。”

“是微末小吏。”

“准确说是那些斗食小吏。”

“但大秦的底层官吏,过去又有多少有机会接触到法令?又有多少机会能学到律令?”

“放眼大秦数十万官吏,真正对秦律有了解的,恐是屈指可数。”

“而且他们自幼接触到的不是法。”

“是儒!!!”

“秦儒相轻,秦儒相离。”

“关东跟秦地之所以格格不入,未尝没有儒家的潜移默化的宣传。”

“去年,陛下将儒家驱逐出朝堂,李丞相更是直接上书,对儒家的一些典籍进行焚毁,甚至还颁发了焚书令,未尝不是想削弱儒家对底层的影响力,但关中或许能够做到,但关东呢?”

“而且此法真能起到效果吗?”

“这些年,关中跟关东进行了数次人口互迁,眼下关中老秦人数量,其实相较于关东来的新秦人数量并未多出多少,而且家中留下的多是老弱妇孺,在这种情况下,只怕不少老秦人也渐渐受到了儒家影响。”

“儒以文乱法。”

“自从关中跟关东进行了人口互迁后,关中的治理难度是越来越大,关中的法制体系也日渐崩坏,甚至越来越多人对法律淡漠,然朝廷又何曾真的做错了什么?”

“根由就在人心浮动了。”

“儒家思想作祟!”

“这些关东人饱受儒学影响,潜移默化也影响了关中的老秦人,让他们对秦律渐渐生出了几分不信任,甚至是感到了一些严苛冷酷,因而这种局面若是不尽快扭转,老秦人跟大秦离心离德,恐就只是时间早晚。”

“所以扶苏对军中士卒的解决之法便出于此。”

“这也是从李丞相的建议中得到的灵感。”

“从根本处出发,从底层着手。”

“简明扼要。”

“入学!”

“放低秦人入学资格,降低秦人接受法令的门槛。”

“过去唯有进入学室的青年,才有机会接触到大秦律令,才能学习到律令法条。”

“这种情况当做出改变。”

“过去唯有大夫级爵位的家庭才能供得起一个学室子弟,今后这个条件将会大幅降低,不过学室要分为初高两等,高等依旧保持原状,而初等的条件,将降低到上造、簪袅,不过达到上造爵位的人大秦至少有几十万,因而真正的准入标准是上造跟簪袅的临界。”

“上造只是有资格,但想让自家子弟入学,还需满足额外的条件。”

“如此不仅能解决军中部分功赏问题,还能让法制深入人心,加深秦法在关中的影响力,同时借助此法也能为大秦培养不少底层官吏,可谓一举多得。”

“这些秦人子弟今后学的是法、是律,行的是律文,法令。”

“如此也能不断蚕食被儒家影响的底层,夺回朝廷本该独有的对底层的控制,继而将儒家对天下的荼毒一步步的清扫出去。”

“从而彻底巩固秦之法制!”

扶苏说的很是振奋。

他深知‘入学’对天下的影响。

不仅对关中有影响,对关东同样有影响,随着关中的稳固,这一套体系注定会传至关东,到时关东也有机会了解到秦律的真实情况,甚至关东的秦人也有资格学习掌握到秦律,在此等情况下,关东秦人又岂会那么轻易受到儒家蛊惑?尤其会被儒家轻易说动?

底层的阵地,若朝廷不去占领,就会被其他人占领。

过去朝廷忽视了。

但现在朝廷岂能再忽视?

听着扶苏的慷慨陈词,众朝臣却是齐齐沉默。

降低识文断字的标准。

将学习法令律条的门槛进一步降低。

只是这么多人入学,朝廷会多出很多支出,不过相较于杜赫担心钱财,其他人倒是对扶苏的建议有些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