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真正的核心是军队转职!(第2/3页)

但那时的士卒还愿意去打仗吗?

还愿意去平乱吗?

这其实都是一个未知数。

过去的大秦军队,从来只做一件事,就是打仗。

现在军队有了另外的去处,那对士气的影响,可就实在难料了。

李斯继续道:“正如冯丞相所说,朝廷想要颁布这些政令,必须要取信于军,此外也要向世人表露出朝廷的态度,但赐氏之后,朝廷恐会跟天下的士人生出嫌隙,到时有多少士人愿意为秦效力?愿意替大秦去担任各初级学室的夫子?”

“大军士卒数量高达百万。”

“一旦朝廷树立了威信,定然会有很多人动心,到时朝廷又哪去提供那么多官职?”

“这些都是朝廷需要去解决的。”

“也必须解决的。”

“但这些事情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根本不是当下朝廷能够给出的,殿下此举看似在替朝廷减轻负担,实则只会加剧朝廷的损耗,甚至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加剧天下的动乱。”

“臣认为殿下之法并不可取。”

随即。

李斯也感觉自己似说的有些重了,又连忙开口道:“然殿下之法若是真的能推行下去,对大秦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能扩宽军功爵制的功赏范围,还能让朝廷对天下爵位的授予情况进行一定的摸查,这些年关东的爵位情况,一直相对模糊。”

“通过此法,确实能摸清楚一些状况。”

“此外。”

“这些办法若是真的得行。”

“关东跟关中之间的隔阂,也会不断地减少,正如殿下所说,天下之所以一直有着新老秦人之分,便在于存在着不公,一旦这些政策落实下去,原本的不公被抹平,那大秦治下,将再无新老秦人之分,全都是大秦子民。”

“另外,六国贵族跟士人也将彻底跌落泥潭,再没有复起的机会,只是这同样也会导致六国余孽跟反秦的那部分士人,对朝廷怨恨加深,到时天下定会陷入到动荡之中。”

嬴政静静地听着,并没有任何开口。

见状。

冯去疾又道:“依臣之见,殿下之意恐是想补充关东秦人进入秦军,但关东秦人毕竟比不过老秦人,他们也未必会对帝国忠诚。”

“这几年军队是不能乱的。”

“如若不然,想要填补军队的空缺,唯有停下一些大工程,用以释放一定的人口,而后让这些释放出来的人口进填补到军中,只是这部分人本就疲惫,又被安排去戍边,恐会对朝廷怨声载道,臣正是考虑到这些,才对殿下之法很不看好。”

“臣认为殿下的主意实在欠妥。”

李斯跟冯去疾都直接了当的说明了自己的意见。

他们对此并不看好。

也并不认同。

当初之所以不对扶苏直说,只是扶苏初为储君,又是第一次召见群臣,他们多少也要顾及一些扶苏的颜面,而且他们心中很清楚,无论扶苏说的再天花乱坠,无论能说动多少朝臣,但最终的决定权都不在扶苏,也不在他们身上。

而是在陛下身上。

只要陛下不松口,这些政策就推不了。

他们从始至终都只需将其中利弊给陛下说清楚。

这一点。

两人是心知肚明。

跟扶苏的两次会面,更多的是加深彼此间的接触认识。

听完李斯跟冯去疾的话,嬴政也微微颔首,扶苏的确考虑的有些片面了,只看到了执行的好处,并没有看到执行的难度,以及执行后对天下的影响情况。

扶苏考虑不到,但李斯等人却要考虑。

他们也必须要考虑周全。

但扶苏告诉给李斯他们的未尝又是全部。

嬴政看向案上,将其中一份竹简递给了一旁的宦官,宦官当即会意,伸手接过竹简,将这份竹简送到了李斯两人身边。

见状。

李斯也连忙起身接下。

冯去疾此时也从席上站起,挪动身子去到了李斯案几旁,两人目不转睛的将这份竹简内容看完,等全部看完,眼中不仅露出一抹异色。

冯去疾惊疑道:“陛下,臣斗胆,这份奏疏是出自何人之手?”

嬴政笑了笑道:“正是扶苏。”

闻言。

李斯跟冯去疾目光微异。

因为这份竹简上面的内容跟扶苏昨日说的不同。

甚至差别不小。

两人对视一眼,随即都面露苦笑。

他们到这时哪里还不明白,扶苏对他们说的恐是有所保留,甚至是刻意将一些事情夸大,用以观察他们的反应,实则扶苏内心早就清楚这些政策的利弊,也早就做出了相应的应对,只是并没有把实情对他们说出。

他们认为自己跟扶苏的见面是为了加深印象,但对扶苏而言未尝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