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第2/3页)

众人暗自揣测着。

也在等着扶苏的开口。

只是令他们有些失望了,听完袁生的话,扶苏只是笑着点了点头,并未就此多说,反而是一脸期待的看向他们,好像在静等着他们开口。

陈平一直在暗中注视着扶苏。

心绪越来越复杂。

袁生说出的见解,他同样看出来了。

只是……

他并不认为就这么浅显。

若只拿这么简单的事情来靠校他们,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而且扶苏至于亲至吗?何况真论下来,这还牵涉到公子高公子将闾等几位公子。

这已足称得上是兴师动众了。

难道还另有蹊跷?

陈平再次将这些竹简看了起来。

只是在看了数十遍后,依旧没发现什么异常,而他手中竹简的内容,其实主要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即刻舟求剑。

“刻舟求剑……”陈平低声喃语。

他抬起头看着似笑非笑的扶苏,又看了看这篇寓言故事,心中陡然浮现了一个想法。

他正襟危坐。

重新梳理起了一件事。

知识的重要性。

过去天下,士大夫之所以是士大夫,贵族之所以为贵族,究其根本,就在于士大夫跟贵族掌握着知识,准备说是垄断了知识。

只不过随着周王室衰弱,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大量知识外泄。

继而造就了诸子百家的辉煌。

在诸子百家辉煌的时代,原本那些没机会接触知识的人,也渐渐得到了门路,能够知晓到过去根本没机会接触到的知识,在诸子的启蒙下,越来越多人得到了机会,不少为士大夫垄断的知识,渐渐流落到了底层,因而促就了‘士’的繁荣。

而后更是造就了豪强的诞生。

但贵族依旧高人一等。

原因何在?

便在于对知识的垄断。

天下自古以来公认的财富就两样。

土地跟知识。

自大争之世开始,世卿世禄的局面被打破,贵族对土地的垄断也渐渐出现缺口,随着战争频发,士大夫跟贵族迭代很快,有不少贵族衰落,也有新兴的士大夫崛起,继而造就土地被不断分割,只不过随着天下形势明朗,以及秦廷的大肆打击。

原本掌控在贵族手中的田地,很大部分落入到了豪强手中。

但这其实只是明面上的。

因为豪强一定程度上是依附贵族的。

原因就在于知识。

这个天下从始至终都是士大夫在控制着知识,也控制者知识的解释权。

虽然天下出现过诸子百家,也出现过很多能人、贤者,他们的出现,对天下知识传播进行了极大的促进,但随着七雄格局的出现,天下整体实则是趋于稳定了,而诸子百家传播出去的知识,在经过这百余年时间,再度向上聚拢了。

只不过秦灭六国时,再度打破了这个稳定。

他及在场不少士人,都是借此机会,才得到了读书识字的机会。

但就实而言。

经过这十几年的沉淀聚积,对知识的控制权解释权,兜兜转转又回到了贵族手中。

在外传播的已很少了。

土地跟知识,从某种角度而言,前者是财富,后者是保障财富的。

过去士大夫为何高高在上,便在于形成了土地跟知识的双重垄断,继而造就了在地方权势的垄断,现在土地的垄断被打破,流落到了地方豪强手中,但知识的垄断并未被打破。

依旧被牢牢的掌控在士人手中。

豪强控制着土地。

但很多时候却要请贵族的人来算账。

豪强在天下动荡中,能得手的只有识字的机会,但算术方面,一直以来都为贵族牢牢掌控的,并未对外泄露多少。

秦制之下。

士人大多背离。

原本的诸子遗风,基本被摧残殆尽。

士人这些年之所以有恃无恐,便是因为大秦必须要依仗他们,因为他们掌握着知识,也掌握着很多知识的解释权,正是有着对知识的绝对垄断,才造就了秦不得不大肆启用关东官吏,虽下令焚书,却不敢真的对儒家赶尽杀绝。

原因便在于此。

只是现在陈平感觉到了不对劲。

他隐隐感觉,秦廷好像真的开始不在乎士人了,也不在乎士人这几百年下来,通过结姻、联亲,互为表里的情况了,而是想将士人对知识的控制彻底给摧毁,让这些只局限在少部分人手中的知识,更为广泛的流传开。

将贵族的根基彻底摧毁。

在这个极其高昂的知识学习成本的时代,在这个除了贵族几乎全是目不识丁的时代,秦本身就跟时代格格不入,而今秦却是想要更进一步,给天下再多一个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