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抢钱也是有方法的!(第2/3页)

嵇恒点了点头,淡定道:“应该是对关东的后续。”

扶苏颔首道:“蒙毅已完成了对砀郡的清理,地方各大官府也在蒙毅的雷霆出手下,被震慑住了,纷纷将朝廷要求的盐铁送到了相应仓库,先生当初说的‘开源节流’已完成了大半。”

“北方朝廷也跟冒顿谈和了。”

“短时间内,北方都会处于安定状况,只是会有些许局部冲突。”

“但已无关痛痒。”

“十二金人也早就冶炼完成。”

“铸成了钱币六十几万枚,如今都已收入了国库。”

“而阿房宫、各地长城的修建,也都在这几个月,将大多数人遣散回去了,只留下少部分年限未至的人,依旧做着最基础的维护跟修建,朝廷也借此省下了价值超过两三百多万的秦半两。”

“蒙毅在砀郡的大清洗也成果颇丰。”

“仅仅是抄没砀郡一郡的贪官污吏、地方豪强,收上来的钱粮价值上就已超过了百万秦半两。”

“朝廷国库相较已充盈不少。”

嵇恒点点头。

在这股‘开源节流’大风下,秦廷的确节省下不少钱粮。

也通过整顿官场收缴了很多钱粮。

但并不可能持久。

而且秦廷的体制是十分庞大的,这也意味着,仅仅是供养这群官吏,朝廷就要投入大量的钱粮,何况还有近百万大军要养,以及军功爵要赐的恩赏,这几百万秦半两,看似很多,若是真的分摊下去,其实根本就不够看。

嵇恒道:“各地的初级学室可都修建完成?”

扶苏道:“已开始修建,也有部分学室已修建完成,预估入秋后,便有第一批学子入学,只是天下并没有太多士人愿意主动去授课,地方乡里的夫子,也同样心生抵触,不过眼下新建的学室并不多,倒也不算太大问题。”

嵇恒颔首,继续道:“学室是大秦日后兴盛之根基。”

“不能有半点懈怠的。”

扶苏点头。

他同样知道这点。

只是过去学室都是法吏授课。

如今在地方修建初级学室,继续用法吏去授课,明显就有点得不偿失了,在这方面,朝廷能做的,便只能尽量去请地方一些识文断字的人去授课,只是天下士人大多轻秦,想让这些人出面,并不是什么易事。

尤其是朝廷早将儒家得罪了个干净。

但扶苏也并不太在意。

实在不行,就让地方官吏去顶替一下,或者朝廷给予一定的赏赐。

重赏之下,未必就无人动心。

嵇恒又道:“通过‘开源节流’,朝廷的确盈余下了不少钱粮,但这些钱财都是一时的,并不长久,也不可能长久,所以想细水长流,还需从其他方面着手。”

“故需要收回关东的经济大权。”

“至少朝廷要知道关东经济的运转情况。”

“如今盐铁入库,服役的黔首,大多已归乡,地方民心稍有安稳,加之始皇巡行的威慑力依旧存在,而今的确是继续对关东官府下重手的时候,然正如我之前所说,朝廷任何举措,都要再三思量。”

“若是动静太多,只会引得整个关东反对,到时反对太大,阻力也会很大。”

“很多事就推进不下去了。”

“拉拢、分化、打压,自来便是朝堂运转的正道。”

“拉拢大多数,打压一小撮。”

“这是朝廷接下要做的。”

“而这也是蒙毅去关东的目的。”

“相关政令已经颁布,地方官府恐已察觉出了异样,只是尚不敢置信,朝廷真会对关东做这么大的动静,因而大多数人都还处于观望阶段,一旦朝廷开始收紧,地方官府就会逐渐按捺不住。”

“毕竟为官为吏,大多数人图的就是权,就是利。”

“一旦经济大权为朝廷掌控,无疑是将自己的命脉,都给交到了朝廷手中。”

“他们自不可能甘愿。”

“故……”

“天下变革都是靠利益驱动的。”

“而今朝廷盈余下不少钱粮,故可以适当的将一些钱粮,作为恩赏赐予地方官吏。”

“以作嘉赏。”

“这的确不合律令。”

“也并不怎么为朝廷接受。”

“但世人逐利,哪怕只是发下一枚秦半两,都能极大安抚底层官吏。”

“这是为拉拢底层官吏。”

“当然这其实做不做都不太关键。”

“关键的是,朝廷一旦下定决心,收紧关东的经济大权,必然要面对地方官府的阻拦,中央朝廷跟地方官府,背地一直存在着博弈跟较量的,若是处理不好,恐会酿成大祸。”

“因而必须慎之又慎。”

扶苏沉默。

他又岂会不知?

但有些事也必须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