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感言(第2/8页)

结局的信息密度有些大,显得头轻脚重,而且,到了最后,我自己也确实有一种疲惫感。

我个人对于小说的大决战,感觉是很平淡的,它可以解构成,主角去干掉反派,无论是歼星舰对轰,还是街头斗殴,都是这么一个结果,无非达成的方式罢了。

所以在关于主角从武力角度和反派作战的这部分,我就写的有些吃力了起来。

因故事载体的不同,小说不能写的过于繁琐,繁琐只会令读者觉得头疼,几千字可以随便总结成谁杀了谁,但动画、电影这类的就不一样,就比如之前我看龙珠·布罗利,真是从头打到尾,也没倦过。

所以到了本书的最后,就抱着余烬的想法,我写一些反套路的,不是谁杀死了谁的结局。

和解。

我很喜欢和解这一词汇,以及其所带来的意义,就像再多的执念、纷争、痛苦,都会最终走上和解一样,达成一种自我的解脱。

这可能与我自己的复杂心境有关,因此,余烬的结尾时,我写主角和自己过去的和解,这本书时,我又想故技重施。

但重到一半时,我又觉得,无尽的主角没什么好和解的,前面几卷已经阐述的差不多了,角色的心情就是内心开阔万里无云,纯纯的开朗小子。

那和解点什么呢?算了,想到什么写什么吧。

我喜欢和解这个词汇,有种绝世高手龙场悟道,一声狂笑,接着羽化飞升的感觉,但同样,我也不那么喜欢和解这个词汇,感觉就像,你实在没法解决某个问题,就只好解决自己、说服自己,与它握手言和,有种无奈妥协的感觉。

我写的角色,有时候,我自己会觉得有些同质化,他们似乎都有着相同的爱好,冷笑话、电影,这也许是我自身的投影。

为了做出一定的区分,余烬的主角是时常会怀疑自己,那么无尽的主角就是自信小子,别管打没打到人,说是大残就是大残。

这样的自信小子没什么好和解的,就像博人传里,大家的认知被扭曲了,宇智波在怀疑自己前,总是先质疑世界一样,宇智波他没毛病。

所以在构思结局时,我决定把结局的视角聚集到小人物的身上,其实也算不上小人物,只是从另一个视角来结束这一切。

主题也从所谓的和解,变成一个更为浪漫的救赎感,一个不太像网文结局的结局,毕竟别人都是败帝王斗苍天吧。

但正好这样写结尾的很少,那就换我来喽。

这样的结局起因,源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我很久很久之前,曾写过的,但又没能连载的那本都市异能小说。

我后来的许多书,很多要素都是从那本书里拆解过来的,毕竟我是一个懒狗,又对某些元素十分热爱,恨不得每本书都有它们的踪迹。

这种奇怪的固执坚持久了,或许也能视作我的一个风格,就像我喜爱的最终幻想系列,无论世界观怎么变迁,杀马特、水晶、陆行鸟,都是永恒不变的要素。

另一个则来自于《我能有什么坏心思呢?》

一本很有趣的书,大家常看到的梗图,去码头整点薯条,就源自于这本书。

但比起码头薯条,其实我更喜欢的是作者画的另一个内容,两只鸟在天上飞,一只忽然问,我们在另一个世界会不会也是朋友,然后漫画的格子开始分裂,每一个小格子都是一个平行世界,两只鸟进行这样的对话,然后格子合在一起,另一只鸟想了想说,“不太可能是朋友。”

结局,一本书的总结,就像一个游戏通关后的综合评价一样,我喜欢做全收集,喜欢做全图鉴,喜欢全成就,然后拿那个宝贵的白金杯,所以我喜欢完美的结局,至少是逻辑上合理的、于情于理的完美结局。

我喜欢那些宏伟的史诗,喜欢数不清的角色们前仆后继,推动伟大的车轮滚滚向前,早在我那不可言述的黑历史作品中,我就使用过这样的元素,叫做合众之力,也就是集万众之力。

在后续我的几本作品中,我写的故事,或多或少也都是这样,除了主角外,还有许多角色出力,大家万众一心,把剧情推到boss关门口,就像魔兽打团一样,团长的电流麦狂喊,就打德!就打德!一样。

我想我之后还会继续使用这一元素,其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有了许多相似但又崭新的构思。

所以,好听点说,我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风格,难听点说,我喜欢抄自己,嘎嘎。

其实最开始构思无尽时,我想的就是一个余烬promax,毕竟按照我的职业生涯来讲,我当时的人设是一个莫名其名稍微把自己盘活的小作者,为了自己的温饱,当然是要进行路径依赖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