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走出来的人(第2/4页)

想想,似乎有点可怕。

郑明明啃完了手里的哈密瓜,正在抽纸擦嘴巴。她还没来得及说话,刚才吃了他们瓜的下岗工人就嗤笑出声:“你们别理她,裹精一个。”

裹精是他们在武汉学到的新词,类似于搅屎棍胡搅蛮缠一类的存在。

卧铺上的工人似乎相当看不上那还在抽抽噎噎的同事:“还一百块呢,她家有没有一百块都难说。今朝有酒今朝醉,花钱比谁都潇洒,每个月钱到手就花。两千块钱的大衣,眼睛不眨就买。”

陈敏佳惊叹:“那你们的工资可真高。”

前任客轮服务员嗤笑:“高什么啊,人家去公司预支了工资先买了再说。”

吴若兰趴在车厢门口看那个丢了钱包的女人,转过头,困惑地问爆料人士:“不是说你们公司年年亏损到现在吗?她好像年纪也不是特别大,怎么还没危机感?”

要是从八十年代客轮公司的辉煌时期走过来的,那养成了万事不愁一切由单位兜着的个性挺正常。可她又没经历过好年景。

刚才还满脸鄙夷的爆料人士忽而叹气:“谁知道说停工就停工了,都以为能干一辈子的。”

陈敏佳难以置信:“你们不知道亏钱吗?怎么还以为能干一辈子呢?”

女工下意识地辩解:“这亏的也不是我们一家。”

郑明明倒是帮她说了句话:“火车也亏,公交车也亏的。”

可是无论在铁路系统工作还是在开公交车的,除非临时工,否则大家都感觉自己端的是铁饭碗。倒不是他们不知道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讲,他们时刻处于悬崖边缘;而是他们感觉自己的工作是如此重要,影响如此深远,政府不可能让公司破产的。

不仅自己这样想,周围人也是同一个说法,这就让其他的声音被驱逐出了他们的世界之外,留下的只有自我安慰的狼狈。

陈敏佳叹气:“感觉好像香港回归之前的股票,都说国家一定会兜着,绝对不会让股票下跌呢。”

结果呢,结果就像娘娘说的那样,国家该应你的?凭什么给你兜着啊!

女工跟着苦笑:“那时候哪能想这么多,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国家的人啊。长江航运这么重要,连通东西,居然说停就停了。等米下锅就没米了。”

她虽然瞧不上那趁机讹诈援疆干部的同事,却清楚同样没存钱习惯的家庭很多。房子是单位分的,吃饭在船上和单位食堂解决,衣服都有单位一年四季发的各种制服鞋子皮带,孩子又上的是航运系统的学校。工资月月按时到账,不够花还能去预支;那你凭什么要求别人不潇洒人生,非要辛辛苦苦地存钱呢?

现在,真变天了,包括她自己在内的大家都懵了。

郑明明倒是安慰了句这位大姐:“还好,大家不是自己站出来主动去新疆打工了嚒。只要愿意改变努力适应,总归还是有路走的。我妈经常讲,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姐姐你们这么多人主动报名去新疆,就能证明你们的精神啦。”

哪知道这位酷爱爆料的姐姐又扑哧笑出声,一个劲儿地摇头:“你以为大家是都真想去新疆当农民啊?那他们还不如去乡下承包地呢。我们武汉的田可不比新疆肥沃多了。”

三个姑娘来了好奇心,追着她问:“去新疆不当农民还能干什么?真没其他工作挑选的,干建筑工什么的更累,不比电子厂还累。”

前任服务员同志满脸意味深长,压低了声音道:“表态,表明我们能吃苦的态。大家都传言不会所有船都停掉的,还有这么多领导喜欢坐船呢,肯定得保留一两条旅游观光船,专门用于接待。这留船就得留人,留哪些人呢?得经过考核。报名去新疆干活就是考核方式。这个能证明我们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精神。”

初中生们惊呆了,这都是什么神操作?到底谁在传播谣言啊。她们完全没听说过啊。

难不成外面的人都是抱着这样的奢望才登上西去列车的?那到时候他们会不会闹事啊?

仨姑娘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转移到正津津有味吃棒棒糖的陈老板脸上,这棒棒糖她号称是给三小只同学买的,结果又借口小孩吃糖容易蛀牙,直接都揣她荷包里了。可见大人在孩子面前永远都能无耻得理不直气也壮。

不过她们管不了大人吃棒棒糖的事了,她们就关心这谣言的源头。

陈老板矢口否认:“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照她说,未必是有人精心策划,好让职工们心甘情愿背井离乡去干活,很可能是客轮公司职工一厢情愿的自我麻痹与幻想。

他们在船上干了一辈子,做梦想的都是船。所以不管上级有什么举动,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跟自己的本职工作捆绑在一起。人永远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