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第3/3页)

“还是要买店铺,哟嚯,咱们公司可真是牛大发了啊。”

“沪市跟京市都是好地方,咱们公司的衣服要是卖到沪市,那才叫一个体面呢。”

“按照咱们公司的规模,做大一点也不是没可能,但是要自己买商铺,资金量就不够了,还不如租房子干呢,租房能花几个钱,只要产线不停下来,咱们衣服挂上架就能卖!”当然也有这种盲目自信党。

“有咱们小范把关,以后专卖店能开到一百家,咱们下一个阶段的口号,就是百家专卖店遍布全国!”

最体面的当然是沪市京市几个大城市都有自己的专卖店。

开遍全国!

按照范晓娟这个方法,专卖店不可能开太多,她要买商铺,自己装修然后租给自己。

这想法谁能扛得住啊,公司里面的人都反对,主要是京市这几家专卖店的现金流周转太好了,给人错觉,就是专卖店只要继续开下去,每一家都会有这样的规模。

范晓娟清了清嗓子:“沪市的专卖店肯定要开,这一点是咱们在上次的讨论中已经确定好了的。”

但是她这一趟去了沪市,还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老朱同志把范晓娟请进办公室。

“小范呐。”

“朱总,您先别开口,让我猜猜您要说啥。”范晓娟心里跟明镜儿一样,她做的再好也没有用,在公司的资历这样摆着,国企就是这样,要论资排辈,她说话还是不够有份量。

老朱同志开口:“是有这个意思,大家都想看见成果。”

可是开店哪有那么好开,说挣钱就财源滚滚,正当路边的人是傻的哦。

九十年代盲目自信,盲目扩张,最后资金链断裂阵亡的企业不在少数,范晓娟就算是再飘,也没有飘尘那样,她很自信自己能稳稳的带着这艘船上的人平稳航行,只要船上的人别乱晃。

范晓娟拿出去年的销售表格:“朱总,给您看看去年四家专卖店,两家专柜的销售额,您再看看咱们适不适合盲目扩张。”

平均每家店的销售额有五十多万,全年下来的现金流有三千多万。

这里面,光家具的销售额就占了三分之一。

家具的利润目前占据华英最大的份额,也最有挑战性,热销的款式也最容易被模仿,一旦市场上出现了同款,开始打起来价格战,利润也会大幅度下滑。

对于一个仅仅只有五百多人的小型企业来说,华英的起死回生创造了奇迹。

朱总摇摇头:“并不是我不认同你的观点,小范——”

范晓娟以为他还要继续刚刚在会议室的论点呢。

朱总啊,咱们不能太飘啊,所有人都只会算乘法,六家店年销售额三千多万,那六十家岂不就是三个多亿?

赚钱要是这么容易就好了。

朱总怒了:“你还能让人说句话不!”

范晓娟尴尬:“您,您说。”

朱总从抽屉上拿出一份报纸:“京市日报,你看过吧,人家说要来咱们厂采访一下,我这么大年纪了,也就不出这个风头了,这事儿就交给你了啊,改革的事情你比我懂,解决就业问题的事儿你也比我懂。”

范晓娟:“……”

您是甩锅侠吗,可采访这事儿我也不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