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百密一疏(第2/4页)

当年的爱有多炽烈,如今的恨便有多阴刻。

她默然怔立半晌,挎着菜篮子去买菜,不管心中有多少难平的意气,菜还是必须得做的。

买了菜回来,路过禹州府衙门,一个衙役探出头来,看见她目光一亮,连连招手道:“梅婶梅婶,你来得正好,来来,帮我们打扫下老爷书房,上峰紧急要来视察,偏偏乡下出了案子,大人带不少人下乡了,府里没人干活,你来搭个手。”

禹州府知府老爷小气,平日里府衙不用下人,所有杂活都由衙役承担,忙不过来时便抽调她们这些平日受到官府照拂,还领着朝廷救济银的人,梅朵也习惯了,放下菜篮便往后宅走。

她熟门熟路进了书房洒扫揩抹整理收拾,将散落在书案上的各类书简归类,突然手一停。

随即她的手缓缓抽出来,掌心里一封普通的公文笺,白色封面,已经被剪开看过,看起来没什么出奇。

但是她的眼色却很奇怪,紧紧盯着那白色封面里透出的一点淡褐颜色,这种颜色和式样,她很熟悉。

生长于草原王庭,她当然认得这是王庭密卫专用的密信纸,麻质,坚韧,不易毁坏,便于骑乘男儿携带。

草原王庭的密信,怎么会出现在禹州官府的案头?

想了想她也明白了,朝廷对草原,向来也是既尊重又防备,作为离草原最近的边疆之城,禹州必然有专门的斥侯线用来勘察草原情况,这大概是哪个密探无意中截获的王庭密信,但是王庭传递密信,从来都是用呼卓部所独有的古老字体,禹州府的官吏怎么可能认得?大概当成了什么不重要的东西,随随便便扔在这里。

掂着那信,她的心突然怦怦的跳了几下。

仿佛突然间轰然声响,面前永恒的黑暗里开了一线透出微光的门。

门后面有什么,她不知道,然而此刻叫她不推开这扇门,她绝不甘心。

梅朵几乎是毫不犹豫的抽出了那封信。

果然是呼卓古语,那种字体看上去更像小儿涂鸦,很能迷惑不认得这种字的人,所以就算被截获,也不必紧张。

谁也不知道,世间事机缘巧合,该死的人没有死,辗转周折,靠近命运森凉的安排。

梅朵匆匆看完,皱起了眉头。

信里说,前一批马匹已经运到,交易愉快,马上天将冷了,草原要储粮备荒,可再运一批来,前次马屿关守门官这次已经换掉了,将军现在又不在,没人从中掩饰,建议换条道,哪怕周折点,安全为上云云。

末了还有一句,说国父因为近期收到的消息太风平浪静,深不以为然,觉得某人定然有欺瞒,问大王在国内可听到什么动静,及时转给他知道。

两段话梅朵都没看懂,只隐约觉得事关重大,尤其国父那个称呼,更让她觉得一阵激动的颤栗——很明显这信是给赫连铮的,除了他没人有这个级别的交往,其中提到国内,说明那国父是他国国父,那是谁?

她霍然转身,看向墙上挂着的天盛舆图,顺着草原向下一阵仔细搜索,在陇北闽南边境,发现了那个地名“马屿关”。

那里相隔草原已经跨省,什么样的马匹交易,远到那里?

梅朵想了一阵,她终究不够聪明,又是久病之躯头脑不太清醒,没能得到正确结果,如果换成凤知微,立刻便可以触摸到惊天真相,但是她只是怔怔看着那地名,想了半天认为这大概是大王每年备冬荒的茶马交易。

于是也便丢开,只想到后面一段话,此时突然听见远处有喧哗声,大概视察的人来了,赶紧将东西放回,从侧门出去。

她回到监军院,正要和同伴们小心解释迟回的原因,监军院留下的一个主事却对她扬扬手中的一封信,道:“梅婶,大学士从京中捎了信来,说是向太医院求了一个治你病的方子,叫给你看看。”说着又指了指门外等着的一辆马车,道,“大学士调到山南任职了,说那里也有名医,你要是怕自己抓药吃不好,也可以跟车过去。”

在众人啧啧羡慕赞叹声中,梅朵接了信,回到自己房中,信中确实有个方子,但在信的末尾,却还有几句话。

“前年你曾和我说过,魏知曾替赫连铮以秘法训练呼卓铁骑,这秘法为何,你可还记得?若有闲暇,接你到山南,将此法备细详述于我,呼卓铁骑经此秘法训练,战力彪悍独步天下,若能将此法用于朝廷军队,则国家无忧矣。”

话说得简单,辛子砚当然不可能和梅朵这种人说太多,这个理由也合情合理,梅朵也没有想到,既然她早就和辛子砚提过这事,为什么当初辛子砚没有立即提出要这个秘法?

那年辛子砚听说这件事时,便已经心中一动,魏知身为天子近臣,帮助草原训练铁骑,却没有向朝廷献出练兵妙法,这事若传到天盛帝耳中,轻则一个“不忠朝廷”,重则便可指控谋逆之心,但当时魏知态度未明,在辛子砚眼底,那是个必须防备,却可以尽量拉拢到楚王阵营的有力助手,所以只将这事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