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梅汁排骨

孟琼舟放下手里的饼,低头见礼:“母亲。”

秦柔已经年过半百,保养得却很好,一头茂密的秀发梳成雍容华贵的朝天髻,除了鬓角有几根白发,只眼角微微漾出几丝皱纹,整个人看上去温婉又大方。很担得起“和肃”这个诰命封号。

刚刚孟琼舟说的那句“尚可”显然也被她听到了,一时之间又惊奇又欣喜,但见大儿子正在吃的饼子从未见过,估计是从哪个不知名嚼头摊位买来的,不免担心起卫生问题。

孟淮安看懂她眉宇间的淡淡忧色,抢道:“阿娘,你放心,这是最近流行的鸡蛋灌饼,那卖饼的小郎君讲究得很,做出来的饼子干净又好吃。”

说完,骄傲地挺起胸脯,“我特意给兄长买的!”这是在求表扬呢。

秦柔常年幽居深宅大院,并不晓得近日城中流行什么吃食,既然小儿子说这饼的卫生安全没问题,那就是没问题,稍稍放下心来。

她将茶壶放在桌案上,摸了摸孟淮安的头发,欣慰道:“我们小安真是懂事。”又看向孟琼舟,“阿舟,这饼子可还合你胃口?”

不知不觉,半张蛋饼下了肚,这种满足的感觉已经许久没体会过了,孟琼舟原本没抱太大期望,现下却微微诧异,“很能入口。”

蛋饼软嫩,用料新鲜,咸香可口,确实很好吃,比他从前吃过的硬煎饼好吃太多。孟琼舟有点理解这鸡蛋煎饼爆火的原因了。

“那就好,那就好。”秦柔感动得几乎红了眼眶。

孟父走得早,她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多少年了,阿舟自娘胎里落下来的怪毛病,终于有了一点痊愈的迹象!

“看来,以后要多多从那位小郎君那里买饼才是。”她若有所思道。

孟淮安拍拍胸脯:“阿娘你放心,此事包在我身上。”

孟琼舟淡淡一笑,并不言语。不过一张饼而已,就算味道再不错,吃几天也就腻了,何谈治病?

林稚还不知道自己被列入了某项未来规划,正乐呵呵地坐在床上,捧着钱罐数钱。

“九百九十七,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一千!”

自开业以来,短短五日,刨去成本费,他已经足足赚得了一贯钱。

填饱肚子不成问题,小□□活仍需努力,至于他的终极梦想开一家酒楼……那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和赵二娘续租了半月,努力的小林同志出了门,准备上街进一批鸡蛋灌饼的原材料,顺便犒劳一下自己。

宋朝的饮食习惯和后世大体相仿,除去花生、玉米、土豆、西红柿之外,各种常见的蔬菜水果在菜市场和果子脯都能买到。

林稚想起前世曾去某地旅游,当地景区出售一种包装盒印着“大宋宫廷御膳”的花生糕,是用花生和白糖加工而成的点心。

当时吃了只觉得味道一般,甜腻腻的,如今才发现不只口味普通,还有违历史——宋朝根本没有花生,怎么可能做花生糕?

现在的商家啊……林稚摇了摇头。

街市上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莲藕莲藕,新鲜的莲藕便宜卖了!”

“木瓜十文一斤!”

“莼菜就剩最后一捆了啊,二十文!”

林稚看了一眼那捆细得可怜的莼菜,心里直嘀咕:“这也能卖二十文钱,菜价真是越来越贵了。”

精打细算,买了些自己喜欢又价格实惠的枇杷梅子、莲藕黄瓜,拎在手里慢悠悠游转。

路过一处猪肉摊,见摊主不是那日撺掇自己做“那种生意”的小贩,林稚停住脚步。

本朝猪肉无人问津有无人问津的好处,现代价格昂贵的精致小肋排,到了这里便宜得很。

小贩冲他吆喝:“小郎君看一看,咱家这猪肉新鲜得很,怎么做都好吃!”

这话不假,确实挺新鲜。林稚出手阔绰地买了一捆,想了想,又买了几斤猪肉肠——是时候该给鸡蛋灌饼升个级了。

摊主见他出手大方,一次买了这么多东西,很是高兴,免费赠了一小块里脊给他。

林稚笑着点了点头,临走前特意记住了对方摊位的位置,准备下次还来买他的猪肉。

转悠到巷尾,又买了些面粉、鸡蛋和生菜,觉得差不多了,这才提着大包小包走了回去。

客舍内,赵二娘正在前台拨着算盘,抬眼见他提着一大兜子肉菜进来,打趣道:“看来林小郎君的生意做得很是红火啊。”

林稚弯了弯眼睛:“再红火也比不得二娘您。”

生意人的夸奖须格外留神,稍不注意便有可能使对方心生妒忌,林稚觉得自己这句话说得很合时宜。

果然,赵家二娘哈哈笑了几声,笑得爽朗:“还是小郎君会说话!”

林稚勾了勾唇角,和她客套几句,回到自己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