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玫瑰花饼

挑菜节后,没过几日,槐花上场了。

不光是古代,现代人也有不少吃槐花的。

槐花的吃法比较多,最简单的是用开水焯一下,撒上盐和香油,直接拌着吃;也可以撒些面粉,拍成小薄饼,用油煎得两面焦黄,味道极鲜极嫩。

比较传统的吃法是用槐花蒸麦饭。淘净的槐花撒上薄盐,拌些玉米面,上笼屉蒸熟。

蒸好的槐花麦饭,玉米面里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槐花嫩蕊,鸭绿鹅黄,热气衬着清香,好看又好吃。

可惜本朝还没引入玉米,无法体会到最正宗的槐花麦饭的风味,林稚决定折中一下,用同样颜色澄黄的小米面代替。

小米面不好找,他把整条十里天街翻了个底朝天,终于在一个犄角旮旯的米粮铺子里买下二两,又沿路摘了不少槐花,遇见好几个那日在南湖挑菜的熟人,也在摘槐花。

视线对上,纷纷相视一笑——不愧是同样爱吃野菜的人!

把槐花带回家中,撒盐,放油,分次逐步添加小米面,让每一粒洋槐花均匀裹上面粉,再撒些碧绿的槐树嫩叶作为点缀。

林稚不喜欢吃面太少的,面少压不住生花味,因此加了不少小米面,金黄灿烂,十分喜人。

筷子轻轻拨散,拌好面的槐花可以上锅蒸了。还没蒸熟,槐花的清香气息就已经飘了出来。

蒸熟之后,浇上提前备好的料汁,饭中透露着丝丝缕缕的甜香,酥香爽口,每一口都是春天的味道。

就连从小到大吃惯了槐花饭的沈小七都忍不住夸赞:“阿郎好手艺,比我阿娘做的都好吃!”

林稚笑着拍了拍他的头:“这话可不能被你阿娘听见。”

过完挑菜节,很快就迎来花朝节。

二月十五花朝节,是民间祭拜花神,祈求世间花木茂盛、人们生活吉祥如意的节日。

这一天百花盛开,适宜观赏,人们除了祭拜花神,还要外出踏青赏花。临安市民每年都要去钱塘门外的玉壶园观赏奇花异木。

玉壶园乃皇家园林,占地三亩,亭台水榭俱全,奇花异木争艳,布置得相当精致。

从花朝节一直到寒食节,园林持续开放,男女老少都能去玩。

为了让人们玩得更尽兴,园子里除了亭台和花木,还陈设着书画、古玩、首饰、玩具,小孩子们还可以在这里打秋千、扔飞镖、踢球、斗鸡,不亦乐乎。①

林稚自然不能放过这个热闹。

不过,他并不是单纯为了凑热闹而去——园林里有许多摊位可供商贩摆摊做生意,很适合去分一杯羹。

离完成租店的目标越来越近,他不想放弃。

花朝节活动多姿多彩,节日饮食也独具特色。要说花朝节吃什么,最先想到的便是百花糕和百花酒。

百花酒,顾名思义,是用百种野花酿的酒,林稚没喝过,但通过名字就能联想出来,此酒一定清香芬芳,甜而有劲。

今年的百花酒来不及酿制,做些百花糕却是不在话下。

和百花酒不同,百花糕的馅料并不是百种花卉,而是只有一种,且多为牡丹花,因此百花糕又叫做牡丹饼。

牡丹饼以豆类为主要原料制作,辅以精心糖渍的牡丹花瓣,看着雍容富贵,吃着芳香浓郁。

牡丹虽好,却不合林稚的口味,况且大街小巷都在卖牡丹饼,大同小异,就算他顺应潮流,也未必能博得一条好销路。

不如做些改进,将内里的馅料换成玫瑰,做成玫瑰花饼。

玫瑰花饼做法和后世的鲜花饼差不多。选新鲜玫瑰,用糖渍成玫瑰酱,加炒熟的糯米粉调和掉过于甜腻的味道,再添些炒熟的核桃碎,包进油酥皮,上炉烘烤。

烤好的玫瑰花饼盈盈一个托在手心上,精致小巧,花香浓郁,沁人心脾。

掰开一个,花瓣多而糖酱少,碾碎后的核桃与玫瑰花酱完美混合,很好地中和玫瑰花酱的甜度,更为馅料增香,外酥内软,香甜不腻。

林稚终于理解,尝遍万千美食的乾隆皇帝,为何要七下江南去品尝这道玫瑰饼了。

游园当天,人满为患。付过两个人的茶汤钱,林稚带着沈小七挤进了玉壶园。

沈小七本就年轻,得了林稚的工钱,吃穿比起从前都提了一个档次。而且因为这几日一直在室内忙活,人似乎白了点,个子也蹿了些,看上去挺俊不少。

林稚莫名有一种吾家大儿初长成的感觉。

好大儿甫一入园就带着林稚一路狂奔,成功挤跑几个竞争对手,找到了一处适合摆摊的上好地带。

中心地段,地面开阔,身后还有一大片有鱼有荷的池塘,简直是会员级别。

林稚心情大好,打算好好奖励一下有功之臣,大方地从食盒里拿出两块玫瑰花饼,“先垫垫肚子。”

沈小七当然不会单纯地垫肚子,边掰开花饼展示边吆喝:“各位客官,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大家看看我家阿郎新做的百花糕,瞧瞧这馅料,瞧瞧这酥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