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袭到考试,这是大进步

科举制度涉及的政治内容是官员的选录问题。

最初,中国的官位是世袭的。一个人的家庭出身决定了他的政治地位,王公卿士世代垄断官职。平民子弟想要跻身官场就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建立骄人的功绩。西汉之后,征辟制兴起,成为世袭制的补充。朝廷可以征召地方贤才,官员可以荐举孝子廉吏做官。征辟制为官场选取了部分德才出众的官吏。但这样的操作缺乏透明度,征辟的标准操于权贵之手,得官的人数也很少,对改变平民子弟的政治地位帮助不大。征辟制到魏晋时代被九品中正制所代替,人才被分为上中下三等九个级别,分别授予官职。权贵家庭把持评定,相互攀附,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形成了变相世袭的门阀政治。平民子弟的入仕途径依然窄小,改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不大。权力垄断官位分配,导致大批身体羸弱、不识五谷、畏马如虎的世族子弟二十岁就能登殿入阁,而普通人家子弟即使才能出众,年过三十也仅可补为刀笔小吏,从底层做起。这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政治体制本身的新陈代谢。

在这样的背景下,隋唐科举制的横空出世,无疑是历史的进步。科举开放了政权,摒弃了出身、地域、年龄等外在因素,只考量个人学识,允许所有人自由竞争。所有想做官的人,只要能通过统一的考试就能入仕;相反,即便是王侯子弟,通不过考试也只能做一辈子平民百姓。这就排除了权力因素的干扰,限制了既得利益集团,在理论上实现了公平公正。同时,考试剔除了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和碌碌无为的庸才,能为政治体制补充高质量的官吏。这对政治体制的高效运转和长远发展是有益的。所以,科举制设计秉承的公平公正原则和择才而用的做法,相对之前各项入仕制度有着巨大进步。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从诞生直到1905年的一千五百年间,科举制在中国雷打不动。隋唐以后,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是科举考试。皇帝可以换,王朝可以变,甚至统治民族也在变,但开科取士的做法几乎没人变过。它以开放的姿态,高举公平公正的旗帜,给所有人入仕的希望。希望在,梦想就在,就有大批人甘愿困守其中,支持这项制度。

大规模科举取士,兴起于唐朝。唐朝的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允许天下读书人自由报考,州县地方官员不得阻拦。相对于之后的层层考试选拔,唐代科举只考一次,最简单,最直接,读书人进入官场的程序成本也最低。但是,唐朝的科举考试与后世不同的一点是,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仅仅是获得了一个做官的资格,并不能成为正式的官员。要成为正式的官员,进士们还要通过吏部主持的官员录用考试。只有考试合格了,才能上报皇帝批准,再由吏部授予他正式的官职。通过官员录用考试,唐朝称之为“中式”。一个人只有既通过科举又中式,才能够迈入官场的大门。

由于唐朝科举考试处于草创阶段,规章制度并不像后世那么严格。比如唐朝科举考试之初是不糊名的,试卷上写有考生的姓名、年龄、籍贯等内容。考官在判卷的时候,并不仅仅看考生答卷质量的高低,也要参考考生平时的文章、名声,甚至要看这个人的家庭出身,主观因素很大。武则天当政时,为了防止官员徇私舞弊,开始要求试卷糊名。但是吏部的录用考试,则要进士去面试,申报自己的出身、家世,包括爷爷、爸爸的身份、有无官职等内容。这样,负责官员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就很大。因此,读书人在唐朝参加科举和官员录用考试,不仅要凭真才实学,还要到处拉名人和达官显贵推荐自己。考生们纷纷奔走于公卿豪门,向他们投递自己的代表作,称为“投卷”。投卷在唐朝是公开允许的,考生向礼部投的叫官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社会名流达官显贵如果觉得这个考生真有才华,往往会对其极力称赞、大为荐举。

大诗人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时,就向前辈诗人顾况投递了自己的诗作《离离原上草》,受到后者的极力称赞。据说,唐玄宗初期的状元王维也是投卷的成功例子。王维未满二十岁就在文坛崭露头角,文章闻名一时。当时,太平公主势力很大,已经暗示当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录取某某人为头名。王维晚到一步,就向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岐王李范求情。李范有意抬举王维,就带了他去见太平公主。王维年轻英俊、风姿优美,太平公主惊为天人,问岐王:“这是什么人啊?”岐王回答说:“知音者也。”太平公主就让王维演奏流行的曲子,王维一曲下来,声调哀切。满座之人为之动容。太平公主大为惊奇,岐王李范趁机说:“这个后生不但精通音律,在文学方面也是独步天下,无人能出其右。”太平公主更高兴了,问王维:“你带了写的文章没?”王维早已准备好,把诗卷呈给太平公主。公主读完,惊叹道:“这些文章都是你写的吗?我们常说古人的佳作,原来都是你的作品啊!”于是,太平公主让王维坐在自己的旁边,之后又把今年科举主考官叫来,授意他一定要录取王维为状元。于是,王维少年及第,一举摘取了科举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