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蜜月”(第3/3页)

如今,中苏两国都已告别了属于保尔·柯察金的那个时代。当年“输出革命”的苏联、列宁主义的故乡,上世纪末已步入了人类普世的发展轨道,而中国社会这些年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保尔的事功与精神也随之成为了历史。随着老一辈的相继凋零,保尔这个忠诚无畏的革命斗士的形象,将不可避免地从人们的记忆里渐渐淡去。

对保尔·柯察金曾经的崇拜与敬仰,反映了当年中苏两国意识形态的趋同。这种趋同,在两国的国家关系中曾经起到了某种润滑的作用。同样地,当后来两国间的意识形态发生分歧时(虽然那些分歧现在看来实在有些莫名其妙),国家关系的裂痕就更难愈合了。直到两国不同程度地抛却了原有的意识形态之后,中苏关系才又复归正常。

图五 1957年秋,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林萍在莫斯科拜访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并合影留念。

还有一张照片,拍摄于中苏两国已剑拔弩张的1969年9月,定格了周恩来与苏联部长会主席柯西金在北京机场的一次会晤(图六)。而那一年的2月,双方的军队刚刚在珍宝岛爆发过一场武装冲突。我是在这次会晤过去了二十多年、中苏两国已握手言和之后,见到这张照片的。但初见之下,仍感到诧异。假如拍摄的那一年,照片就被我看到的话,我肯定会更为诧异,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那时我和我的同学们正响应伟大领袖“深挖洞”的号召,抱定随时准备打仗的信念,为延伸防空洞而挥汗如雨,就在我的邻校,更有人因防空洞不慎塌方献出了未成年的生命……可见,当年没有将这张新闻照片即时刊布出来,还是明智的。

关于这次神秘的会晤,史料已披露了不少。1969年9月3日越南国家主席胡志明在河内逝世,苏联方面主动向中国方面提议,柯西金参加完胡志明葬礼后直接去北京与周恩来就解决边界争端举行一次会晤。但直到葬礼结束,仍未获得中国方面的答复。联想到胡志明去世后,周恩来并未出席葬礼,而是赶在葬礼前匆匆飞到河内,向胡的遗体告别后当天即回到北京这件事,有人分析是中国方面在有意回避两国总理在河内见面。中国政府当年为什么要这样做?至今仍是一个谜。

柯西金觉得与周恩来会晤已经无望,遂按原定日程飞返莫斯科。不料,途中在杜尚别停留的时候,接到了苏联高层的通知:中国方面已同意会晤,让他马上折飞北京。于是就有了这次会晤和这张照片。

图六 1969年9月,周恩来与柯西金在北京机场会晤。

当时让我感到诧异的,并不是那次会晤本身,而是照片上两个人那“老友重逢”的亲切,那并非出于外交礼仪的欣悦。这是两位老者的最后一次见面,虽然此时两国已交恶有年,双方的军队也都在厉兵秣马,但照片里自然流露的亲切与欣悦,却不能不让人想起那久违的“中苏蜜月”……

从效仿苏联到告别苏联,几乎贯穿了中国20世纪的全过程。仔细分析起来,与苏联真正意义上的告别,并非起自与苏联交恶的那些年,而是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从发展市场经济、背离从苏联舶来的计划经济模式后开始的。在论及中国今后的改革时,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袁刚最近著文谈到,在告别计划经济体制之后,怎样逐步告别同样舶自苏联、建立在计划经济之上的政治体制,将是中国人在新的世纪里必须去面对的。这里就发生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苏联已经在上个世纪末走进了历史,而中国与它的告别却仍道阻且长。中国只有在完成了上述告别之后,与苏联——那个如今已经不复存在的国家间的情仇恩怨,才会有个真正的了断。

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