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个孩子

I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已经有各种非常详尽的文字记录问世,我想应该没有必要再花时间赘述了。其实有好几本著作已经将我第一次离开伊伏伊伏岛之后的那十年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巨细靡遗的程度连我自己都办不到,特别是杰若米·劳尔曼所写的《长生不死的人:改变世界的发现》,主要聚焦在我回美国后头三年的事迹;凯瑟琳·海瑟林顿的《真实的小岛:诺顿·佩利纳与他创造的世界》,则是以我多年后的研究焦点,也就是所谓的“瑟莉妮症候群”为主题,全书的结局更是把我获得诺贝尔奖描写成了千古未有的成就;最后则是安娜·基德的《石头与太阳之间的一切:诺顿·佩利纳传》,虽然我不同意作者把我描述得有如上帝,但那仍是三本里面我最喜欢的一本,因为她对科学有较为充分的了解。这三位作者都曾与我做过很长的访谈,因此能以忠实的风貌呈现我和我的研究工作。

然而,那些年间仍有许多事迹未曾向外界透露,我想要借此机会阐明一些未解之谜。

首先是关于梦游者们的命运。尽管我离开乌伊伏国的时候,握有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回到美国后却像瘟神一样遭人疏远。身为探索者,我的确获得了难以想象的神奇发现,但是对学界来讲,我只是一个没有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跟流浪汉没什么两样。当年我还太年轻、太天真,无法确切了解自己的处境有多艰难,我还把自己想象成浪人武士,有谁愿意收留我,我就为谁效忠。结果,收留我的就是塔伦特的斯坦福大学(他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内,就从人类学界的叛徒摇身一变成为英雄),该校很快设法帮我弄到一间实验室与一些经费,来源当然是某个神秘的非法基金。(1)因为我的研究规模很小,不得不与隔壁那间更大的实验室共享设备,这自然有许多不便之处。不过大致而言,我的同事都不知该如何评价我这一号人物:我太欠缺经验,根本不该主持自己的实验室,但是世故的我也没办法接受任何人发号施令。而且显然有人在背后保护我,虽然当年的我每一天都希望他们不会发现保护我的是人类学系。

这样说实在有点蠢(毕竟我也离开没多久),只是要重新适应美国的生活比我预估的还具挑战性。周遭的一切是如此闪亮耀眼且新颖,令我印象深刻。例如,汽车的烤漆亮晶晶,就像被舔过的糖果,大家穿着的服饰有各种各样的款式,充满新意,包括皮鞋、帽子、吊裤带、皮带、手拿包、叮当作响的手镯,还有跳来跳去的珍珠项链,明明只需要一个小包跟一块布就能搞定的事情,却动用了许多不同的服饰语汇。让我惊奇的还有,城里到处都是光秃秃的,一片荒凉,缺乏植物,只有一块块的灰色街区,本来应该种树的地方却是老鼠色的大楼林立,住满了沉默寡言的居民,包裹在一层又一层精美但多余的服饰里。

然而,实验室里的一切都是关于伊伏伊伏。我曾经努力以无缝接轨的方式,转换梦游者的生活环境(从岛屿到美国大陆,从石器时代到现代)。这意味着从我们抵达乌伊伏岛的那一刻开始,就必须在他们身上下药,因为一切对他们而言,是如此恐怖而难以承受。(当年还没有所谓的伦理委员会来管东管西,所以本来可能会害死他们的瞬间巨变,才变得平顺无比。)搭机返回加州时,我当然为他们打了镇静剂(在长途飞行的过程中,我必须不断确认他们的脉搏、呼吸,用一支神奇的笔型手电筒检查他们的眼睛,看着瞳孔缩成黑珠子大小的针孔)。后来乘车前往实验室下方的地下碉堡时也是:他们被留置在那里好几天,因为我们还在组装他们的永久住处,直到我把他们安全地弄进了新家,才让他们醒来。而所谓新家,其实是一个四米五见方的无窗房间,确保外人不会看到他们,墙上什么都没有,油布地毯上铺了一层层棕榈叶,还摆着一盆盆的菠萝花和盆栽,可让他们联想到伊伏伊伏岛上的铁树,但其实是榕属植物。我曾在房间里摆了一个玻璃箱,养了只乌龟,但是某天早上,我进去时发现龟壳几乎被扯了下来,乌龟的脖子也垂了下去,尾巴上沾着一坨有血的排泄物。梦游者们其实并不暴力,但是他们越来越愤怒与害怕,有时候还表现出连他们自己也不熟悉的行为。为他们注射镇静剂时,剂量很难拿捏:下太多,他们会变得迟钝蹒跚,很难断定他们的理解问题是脑力退化,还是下药造成的;但如果下得太少,他们又会出现焦虑情绪,乱抓墙壁,无故哭叫。总之,我必须让他们保持足够的警觉性,对周遭事物感到好奇,但脑袋不能太清醒,以免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