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朝堂风云惊变(第3/4页)

朝会开始后,各部大臣开始汇报一些繁杂事务,大体都是吕林一派的在报,譬如兵力调整,譬如军需供应。

作为大司农的荀彧也上报了春耕的计划和秋收的预算,然后就是各部人员不足需要补充的名单。

不算大,可这些事情都是要在朝堂上定夺,一通过去都得一个多时辰的时间。

直到这些事情全部敲定后,刘协才挺直了腰杆,准备开始今天的重头戏。

“诸位爱卿,科举推行已成必然之势,然太学院院长一职仍旧空缺,今日便是要择定一人出任,此位关乎选才用人,干系重大,诸位爱卿不妨畅所欲言,哪怕是毛遂自荐亦可。”

话音刚落就有人站出来了,是宗正内卿刘艾,“陛下,微臣提议由杨司徒出任太学院院长,杨司徒钻研儒经,学富五车,在天下士人的心中有绝对的威望,由他出任,必是众望所归。”

有了刘艾打头,很快就有其他人一一出列支持。

不算多,但也有十几个人。

龙案下,刘协右拳紧攥,除了他这一道支持外,竟然就没有其他人说话了,这是刘协完全没有料想到的局面,吕林的人干什么,全部都哑巴了,你们还真是不想要这个位置了?

事实上,同样的疑惑也在杨彪的心里产生。

在他的计划里,今日朝堂之上必然是吕林党羽全部下场支持他们的人,声势浩大肯定盖过自己,不过没关系,已经酝酿好了说法来反驳。

一旦形成了僵持局面,陛下再往自己这头倾斜,这事还是很大可能办的成。

不管怎么说,从曹操手里出逃这件事,自己也是居功至伟的,他不相信刘协会支持吕林不支持自己。

结果却是,吕林派系无一人说话,蒙圈了。

这可是手握天下士人晋升之道的太学院院长之职,你们当真不抢一抢?

刘协脸上古井无波,可内心里急切的想跳脚,这个位置必须要让林墨来出任,这是他的计划之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科举推行时天下世家的怒火都发向吕林一派。

同时,他们的出身又注定了是世家们会质疑这是经年累月沉积下来的阶层矛盾,双方到最后注定不能共存。

有了这样的大前提,到时候自己屠杀功臣的事情就不会有任何人有意见了,因为他们都巴不得吕林覆灭。

好,你们不争,那朕来帮你们!

“林爱卿当年在彭城诗会一举夺魁传为儒林佳话,更是赢的才高八斗之名,你在天下士人的心里也是有很高地位的,为何今日不说话呢?”刘协笑的很和善。

此话一出,杨彪就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你们什么时候抱团了吗,陛下这是要偏向吕林?

林墨躬身道:“陛下谬赞了,微臣出身贫寒,未经诗书礼易浸润,不过是学了些诗文小道侥幸夺魁罢了,要论传经授业、资历威望,微臣是远不及杨司徒的,微臣也觉得,杨司徒出任未尝不可。”

这……这一刻,大概刘协和帝党派系的人很懵逼吧。

太学院院长啊,谁握住这个位置就等同于握住了天下士人的心,他竟然真的不要?

莫非我等当真误会了他们翁婿,他们并非曹操,不是权臣。

有那么几个人甚至内心里生出了一丝愧疚感。

乃至于刘协的信念都有些动摇了,他不会真的像国舅说的那样对大汉忠心耿耿吧。

本心而言,刘协是希望林墨去争取的,因为这盘棋他已经全部做了计划,现在林墨来个不争,他反而觉得后面的落子会受到影响。

可人家已经说不想当了,没理由那头要当的你不给,这头不当的你硬送吧。

后悔了,早知道这个局面,事前真应该跟下面人都通个气。

刘协一时间不知所措。

正是杨彪一方觉得胜券在握的时候,赵俨站了出来,“陛下,微臣举荐钟繇钟侍郎,其人博古通今、精研儒学,必能担此重任!”

赵俨,颍川派系的大拿之一,如果历史不发生改变,他对曹家也算忠心,至少篡汉这件事是帮了忙的。

不过曹操迁都的时候,他是在扶风一带,也就跟着钟繇一起来了许昌。

赵俨说完,荀彧也站了出来,“微臣附议。”

之后陆续有颍川派系的人出列支持。

曹操走后,颍川派系的人也跟了不少过去,荀攸、杜袭、陈群等人就不在这里,否则应该都会下场支持的。

他们心里也很好奇为什么林墨不争这个位置,但朝会前两日,钟繇开始主动联系各方人员,表明自己要争太学院院长一职,颍川派系的人自然是支持的。

毕竟,不管怎么说,这个位置落在颍川人手上,对他们也是极为有利的。

所以就连不知悉内情的郭图、辛家兄弟也都出列了,因为,他们也是颍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