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授时千年(第3/3页)

一行人又来到记录月相和星相的地方,苏泽看着密密麻麻的星图说道:

“修订新历的工作怎么样了?”

说到了本职工作,邢云路露出苦涩的表情。

“属下翻看了明初《大统历》的修订资料,明初逃课太多了,现在要重修历法,需要补课太多了。”

“路监正的意思,是《大统历》照搬《授时历》,沿用太久所以历法失准?”

邢云路点头说道:“大都督英明,确实如此。”

“《大统历》的积分沿用授时历,不过取消了授时历中的‘岁实消长’,又重订了历元,其他算法都是沿用授时历。”

“也就是说元代郭守敬所修订的《授时历》,至今已经沿用三百年,自然是不准了。”

苏泽点头,历法这个东西,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工具,自然是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历法还有预测日食月食,预测天文星相的作用,在君权天授的古代社会也有重要的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明廷将钦天监设在皇宫内,禁止民间私自研习天文,就是为了将星相的解释权牢牢把握在手里。

而进入工业时代之后,时间的概念更加重要,历法在指导生产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天文历法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在地理学上的应用。

海上航行的船只确定位置,就需要天文和历法的配合,新世界地图的绘制,同样需要天文历法基础。

苏泽问道:“若是要重订历法,还需要什么?”

邢云路鼓起勇气说道:“需要更准确的计时器。”

苏泽说道:“这个好办,更精密的钟表很快就能造出来了。”

“还需要四海测验。”

这句话一说,在场的钦天监官员都紧张的看着苏泽。

所谓“四海测验”,就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提议:

元朝疆域广大,不同地区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时间不同、各地的时刻也不同,旧的历法已经不适用了,因此需要进行全国范围的天文观测以编制新的历法。

忽必烈接受了郭守敬的建议,派监候官十四人分道而出,分别在二十七个地方进行天文观测,后世称之为“四海测验”。

元史上记载,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

郭守敬亲自奔赴各地主持工作,测量了夏至日太阳高度、北极出地高度、二十八宿角度距离、黄赤交角,计算出地球年的长度,编写了《授时历》。

元代是统一之后做的“四海测验”,耗时耗力极大,如今苏泽掌控的只有半个中原,在场的钦天监官员都觉得苏泽肯定不会同意在这个时候进行“四海测验”。

却没想到苏泽说道:“善!那请刑监正选好地点,大都督府立刻组织测验。”

“诸君,这一次我们要订立新历。”

“授时千年,四海一统!”

大家国庆快乐!今天恢复两更!

这是第一更,第二更晚上七点。

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