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物遂生(第3/16页)

包令仪见包拯后脚进来,便道:“拯儿,你和建侯带文、沈二位公子到便厅用餐,我们几位老朋友还有些事情要谈。”

包拯意甚怏怏,勉强应了一声,引着沈周几人到便厅坐下。

张建侯笑道:“虽然小游已经陪寇夫人用过晚饭了,但这样的场合不能少了她,不然她明天非埋怨我不可。”招手叫过仆人,命他去请张小游一道来用餐。

哪知道一会儿仆人回来禀告道:“小游娘子说太累,已经睡下了,请几位公子自己尽兴。”张建侯挠了挠头,道:“奇怪,小游这么早就睡,真是破天荒头一遭。”

他的心思都在崔良中遇刺奇案上,也顾不得去多想妹妹为何不愿意来凑热闹,问道:“既然不是曹丰行凶,那么真凶是谁呢?昨晚宴会上那么多人,要一个个排查的话,未免太费劲了。”

沈周道:“可以先粗略筛选一遍人选。那凶手之所以用毒,是因为他没有武力杀人的把握,如此,这人一定是身材、力气均不及崔良中的瘦弱男子,或是老年男子,或是女子。这一点,从崔良中的伤口深浅程度也可以得到验证。”

文彦博道:“而且毒药并非唾手可得之物,凶手既然将涂了毒药的匕首带在身上预备行凶,一定是处心积虑,早有准备。所以,要重点调查那些跟崔良中有仇有怨的人,这样,范围就小多了。包拯,你以为呢?”

包拯恍若未闻,文彦博又叫了他一声,他才回过神来,想了一想,道:“崔良中原是淮阳商人,来南京安家落户,为了发展商业大肆买地占街,强取豪夺,不独与曹家冲突,还得罪了许多本地的小商贩,他的仇家不少。要一个个排查仍然困难。我倒是有一个想法,之前杨文广将军曾说过一句话:‘曹丰只是人不见了,既没有证据证明他杀了人,也没有证据证明他没有杀人。’眼下已经由崔良中亲口证实曹丰无辜,他根本无须潜逃,我在想,会不会是凶手跟曹丰有什么关系?”

文彦博道:“啊,你是说,曹丰知道崔良中遇刺后官府会立即怀疑到曹家头上,而事实上,他知道真凶是谁,为了保住凶手,他有意失踪,给官府造成畏罪潜逃的假象?”包拯点点头,道:“如果不是崔良中意外醒来,的确没有证据证明曹丰没有杀人。”

文彦博道:“不错不错,只有这样推测,才能解释得通曹丰明明没有杀人,却突然莫名失踪,甚至连家人也不知会一声。”

沈周道:“可到底是什么人对曹丰那么重要,令他甘心抛妻弃子呢?难道是他妹妹曹云霄提到的那名情妇?”张建侯道:“沈大哥适才不是说凶手力气弱、可能是女子么,那么很可能就是这情妇啊。”

文彦博道:“不管怎样,一定要设法找到曹丰。各处城门都贴有通缉他的告示,他不可能就此逃走,人一定还在南京城中。”

几人正商议要如何设个陷阱引曹丰出来,有仆人进来禀告道:“有客到访。”

那客不是别人,却是崔良中的结义兄弟马季良。

众人均大感意外,马季良将随从留在厅外,独自进来坐下,道:“马某特意赶过来,是有一件事要告诉你们。我和义弟初跑江湖时,花重金打造了一对匕首,我二人各带一把,从不离身,即使是睡觉,也要放在枕边,多年来已成习惯。但我适才反复找过义弟房间,并没有发现匕首。听崔槐说,昨晚赴宴时,义弟还特意将匕首别在腰间,但自从他受伤被抬回来时就不见了。凶案发生在应天府官署中,非同小可,昨晚出事后,差役肯定仔细搜索过官署内外,既然称没有发现凶器,所以我推测应该是凶手将匕首带走了。”

沈周道:“那匕首是不是宽不及一寸?”马季良道:“是。”从腰间解下一柄精巧的匕首,给众人观看。那匕首白刃如霜,手柄则是黄金打造,雕刻着细密的鱼鳞纹,一望便是贵重之物。

马季良道:“这应该算得上一条追寻凶手的重要线索吧?”文彦博道:“这的确是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不过马龙图为何不去官府,而是要赶来告诉我们几个学生呢?”

马季良道:“因为你们走后,范仲淹即登门拜访,告知我义弟的案子未必表面看起来的那样,也未必是官府宣布的结果,他已经让书院最好的学生暗中调查此案。范先生是马某尊敬的人,他的建议我当然要听。”

原来马季良进城时,正好被范仲淹看见。范仲淹远远见到马季良怒容满面,猜测其匆忙赶来必是为崔良中遇刺一事。他原来在睢阳书舍就读的时候,就对马季良、崔良中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情义多有耳闻,料想马季良冲动之下,会立即对曹氏大肆报复,所以等到天黑之时,身着便衣赶来崔府求见。当时范仲淹尚不知道崔良中已清醒过来一次,说出凶手并不是曹氏。马季良见范仲淹连夜赶来,猜到其来意,他既已得知凶案与曹丰无关,自然不会再如何如何,但却由此生出一计——那就是官府正通缉曹丰,外人都跟范仲淹一样,尚不知道事情与曹氏无干,这倒是可以令真凶放松警惕,不会仓促逃离南京,所以他赶来包府,一是要嘱咐包拯等人不要说出去,二来也是要请几人暗中调查这件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