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rimizu桑 シリミズさん(第3/7页)

我望着那双漆黑的脚底长大。小时候,只看得到脚底。年幼的我,甚至认定Shirimizu桑是一个脚脏的人。随着长高,我渐渐看见Shirimizu桑全身,但第一次看清那张脸,我打心底里震惊不已。

你们想想,怎么会有人祭祀这种鬼东西?

不,我一直说祭祀,但家里并未进行任何仪式性的行为或祭仪活动。

没有祝词或诵经。我们不会合掌膜拜,也不会低头行礼。不会投钱或祈祷,也不会与之对望。

总之,什么都不会做。

置之不理。

无视它的存在。

不过,每天都会以茶杯装水给它。不是供奉,而是给水。跟盆栽同一个等级,且不是特殊的水,纯粹是随手扭开水龙头盛一杯水放上去。不晓得是何时养成的习惯,由祖母或母亲,反正是家里的女人负责。

上初中后,这成为我的例行公事。

简直莫名其妙。

搞不好是为了防止干燥,我暗自猜测。

破旧成这样,增加湿度也是杯水车薪,想必是外表仍为漂亮娃娃时的习惯——

我决定如此解释。

那个时候是这么解释的。

习俗和祈愿大半属于这种情况吧。

原本应该是有目的的行为,可是“目的”不知不觉消失,仅仅留下“行为”。再有意义的合理行为,要是失去本义,只剩行为,等于是毫无意义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沦为形式吧。

实际想想,八成就是如此。

Shirimizu桑的房间似乎格外干燥,一天过去,茶杯的水便剩一半,甚至整杯空掉。那是蒸发了。

因为很干燥,毫无湿气。毕竟房子非常老旧。

我家是不断增建再增建,拼接成的老房子。

面对马路的部分较新。由于是店面兼办公室,新颖没什么不好,约莫是我读初中二年级时重建的。说是重建,并非全部打掉重盖,而是如同字面的意思,重新盖过。

连接的主屋部分依然是旧的。

主屋经过至少三次的增建与改建,最古老的部分屋龄将近七十年。每一部分的建筑时代不同。墙壁也一样,从京壁(2)、灰泥墙到板壁,不协调地连接在一起。

再过去还有屋子。

主屋与别的建筑物相连。

不,原本那边才是我家。

那边更古老、更陈旧。我觉得落成以后,至少历经二百年的岁月吧,是一栋宛如在古装剧中登场的日式房屋,属于文化财产的等级。

不过,这栋建筑物无法成为文化财产。怎么想都没办法。

因为不曾受到良好的维护。

不论是屋顶、地板、柱子,都拼拼凑凑,这里修一下,那里改建一下,面目全非。排除细节,那的确是一栋老屋子。然而,仅仅看上去陈旧,无法分辨究竟属于哪个时代。

简言之,成为一栋只是陈旧的古怪建筑物。

倘若善加保养,起码能成为县的指定文化财产。这么一想,感觉有些遗憾,但一直在使用,会改变是理所当然吧。

毕竟有人居住。

不……

也不算。没人居住吗?

虽然不时会使用,但后来加盖的主屋才是住处。家人主要在主屋生活。

我们家人口不多,不是够资格上电视的大家族。

这十年来,兄嫂生了孩子,多出两个人,但祖父逝世,我离开家里,加加减减又扯平。即使我回去,也是八个人。四代八人,并不算多。

光主屋就足够居住,还有多的房间。不需要三栋相连,像旅馆似的大房子。

先有老屋,然后增殖般盖起主屋,渐渐地,生活据点转移至主屋,又加盖作为工作地点的店铺——

过程大约如此。不过,即使不想拆掉旧家,反正土地多得是,在新的地方另盖房子就行,根本没必要连着。为何是增建?这一点我不懂。

旧家、主屋和店铺,围绕庭院呈“ㄇ”字形建造。

祭祀Shirimizu桑的场所,就是旧家的内间。

不单单是内间,旧家整体十分干燥。

比如门的上下框,都干到龟裂。若是放把火,应该会烧得挺痛快。

旧家几乎没在使用,基本上被丢着不管。除了走廊外,皆未清洁打扫。

许许多多的房间一年根本没打开一次,有些可能几十年都不曾打开,处处弥漫着干燥灰尘的气味。

不过,唯独内间会大致清扫,罕见地摆上鲜花,甚至在正月时放上年糕增添喜气。虽然没人会去那里。

因为Shirimizu桑在那里。

这代表着受到祭祀吧。

所以没拆掉旧家?

那么,旧家是Shirimizu桑的住处?未免太荒唐。

住在东京或地方都市时,我从未想起Shirimizu桑。

与其说是忘记,不如说是完全从脑中抹消。然而,一跨过这个家的门槛,我就忘记自己曾忘掉它,理所当然地问母亲:

“现在是谁倒水给Shirimizu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