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 明之卷六 遗书 ](第3/8页)

“人的思维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特点,就是会不断地通过心理印象对客观事实进行‘挑选’,符合自己既有印象的,就选择接受,不符合的,就故意漠视。而且,伴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固有印象会不断加强。”段一分析道,“因此,表面上看来是诅咒影响了周家的发展,但实际上,因果关系是相反的,恰恰是因为对诅咒深信不疑,所以才会在没生出双胞胎时,将发生的事故归因为诅咒;在生出双胞胎时,又会倾向于打断事故与诅咒的因果关系,甚至当不幸真的降临时,脑中还会琢磨‘这种不幸很快就会过去,毕竟我生出了双胞胎嘛’!这就是人心理上的循环论证过程。”

“看来你真是个死理性派,绝对不会相信诅咒的事情。”听完段一的长篇大论,贾继光感叹道,“说实话,我真的没法这么‘清醒’。”

“我记得上次就提醒过你,不要被诅咒的事情遮挡双眼。”段一说,“周家的连环杀人事件,是真真正正的人祸,不是什么诅咒。更何况,在周隽丽被袭击案之后,我们起码有了一个很明确的突破口,就是那个流浪汉。”

“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你刚才说袭击周隽丽的人身上并没有臭味,这是怎么回事?”

段一笑了:“流浪汉的事情也是我们在之前的调查中陷入循环论证的一个典型体现。表面上来看,是周隽丽告诉我们袭击她的是位流浪汉,然后我们按图索骥地去查找那个流浪汉凶手;但实际情况却是,我们脑中事先存在着一个我们印象颇深、十分厌恶的小镇流浪汉形象,一听到周隽丽的证词,我们马上就把这个形象拼接为‘罪犯’,并深信不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流浪汉的调查方向错了?如果是这样,通缉流浪汉的布告已经发出去了,我们必须马上收回来。”

“贾队长,你还记得山下的那座破毡房吗?”段一问。

“记得啊……我们从山上下来时,你不正好在那里吗?那毡房的周围堆着不少瓶瓶罐罐,里面好像住着一位拾荒者……啊!”说到这里,贾继光猛地反应过来,他禁不住拍了一下双手。

“其实,‘流浪汉’只是周隽丽对袭击她的人的一种客观描述,她的描述没有错,错在我们太先入为主地把那个身上都是恶臭的人套在这个形象里。不管是拾荒者还是流浪汉,从外表看,应该都没有什么区别吧?”段一说道,“特别是他们两个,头发都很长,衣服都破得不成样子,身材也都属于消瘦型的,根本无法区别开……这么说来,周隽丽口中的‘流浪汉’如果是毡房的那个人,也很说得通吧?”

“这么说来,我们必须马上找到他,那家伙就是凶手。”贾继光正说着,腰间的手机忽然响起。

“喂?我在医院……刚录完口供,哦,哦,知道了……什么?你说什么!?你现在在哪里?……好,我马上过去!”

贾继光收起手机,神色凝重。

“怎么了?”段一问道。

“在小镇一个小巷道的垃圾堆旁,发现了一个流浪汉的尸体。”贾继光脸色苍白地说。

“怎、怎么会这样?”段一也被这突然的消息吓了一跳。

“这小镇就两个流浪汉,山上的那个已经不见了,他没有什么理由再回来,那就只有毡房的那个拾荒者了……”段一推测道,“这么说来,死者是他?”

“应该是的。”贾继光点点头,“可是……是谁干的?犯下这一系列杀人事件的,不应该正是这个拾荒者吗?那他怎么死了?”

“也许……背后另有人在操纵着这整盘棋局。”段一眉头紧皱,认真地说道。

“你的意思是……杀人灭口?”

段一没有说话,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

二十分钟后,段一和贾继光依照接到报案的民警所说的位置,赶到了杀人现场。

拾荒者肢体扭曲地趴在地上,在他的嘴边有一小摊血。

“杀人手法确定了吗?”贾继光问刚刚来到的几位警员中的其中一位。

“是毒杀,刚死不久,报案的是附近的居民。”警员说道,“所用毒物据初步推断应该是氰化物。不过……”

“不过什么?”

“这是自杀。”警员边说边走到警车旁,从里面拿出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装着一张纸,“我们在死者的身上找到了这封遗书。”

“遗书?”段一和贾继光异口同声。

贾继光冲上前,把塑料袋里的遗书拿了出来,这时段一也已经跟了上来。贾继光看了一眼段一,他慢慢打开遗书。

镇上的各位朋友:

首先我要向你们致以歉意,由于我一人的关系,使你们长时间处于连环杀人事件的恐惧中,如果因此对你们造成诸多不便,还请你们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