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没有人是死有余辜(第3/6页)

还有一个问题也很困扰我,那个洗衣机的大箱子,因何摆在那里,还刚好就遮挡住了血迹。

法医的尸检报告出来时,我们也确定了死者身份。

这位死了八个月的先生,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教授杨开新。年龄是60岁。这个人还是一位非常重要的民乐家。他所教授的乐器叫作编钟。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简单来说,是打击乐器的一种。

杨开新教授的身份特殊在,他是现有编钟演奏家里的权威人物,可以说,没有他,这门乐器的传承就会遭受巨大的打击。他个人天赋异禀是一方面,代代相传的技艺又是另一方面。

我跟李昱刚看完并没什么用的尸检报告,丧气得不行。

你把它总结下来即是,因为尸体高度腐烂,皮肤、肌肉、脂肪层、内部器官等的流失,仅剩一副骨架子,无法判断致命死因,也就是说,到底是让人掐死的、勒死的、捅死的、淹死的,都没法推论了。死亡时间也极其模糊,参考尸体腐败程度与季节性温度、湿度的变化,推断为六到八个月左右。说白了,啥结论没有。

在此之前我们走访过杨教授的家人,他们家在和平街,跟杨教授死亡的盘古小区特别近,走路一刻钟就能到。两套房产的房主都是死者。我们也很奇怪,老杨一人住两居室,而他的家人—太太、闺女、儿子,仨人挤在一个一居室里,这很不靠谱。对此老太太说,因为老杨要带学生,经常有学生来找他讨论学术问题、练奏技巧,所以他用其中一间教课,我们就给他让地儿,一居室也是大一居,仨人住也还可以,再说了,小女儿在南京读博士,一年到头也不怎么回来。

老杨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凑成一个“好”字。但俩孩子都没继承他的编钟艺术,儿子是公务员,在机关单位任职,女儿尚在南大社会学院求学。

我们上家去,只见到了老太太,女儿还不知道自己父亲遇害的事儿,儿子还沉浸在悲痛中不愿见人。这个我们也不能勉强。

和和美美的一家人,老头子却横死在了自家。

当时我们初步确定死者身份就请老太太去认过尸,她一见法医出示给她的老人的内裤就蒙了,说这是她先生的,跟着就晕了。我们把她架出去,又是掐人中又是拍脸好半天她才醒来,问她有没有心脏病,她“嗷”一声哭了出来。等情绪平静了,才跟我们说明情况。

原来,老爷子一向回家不规律,有时候在学校,有时候在另一套房里带学生或者搞论文,他不喜家人打扰,都是想回来就回来,不回来也不会特意打招呼。这也是大

学方面同样没发现老人失踪的原因,这样的专家,带研究生很随意的,有时在院

里,有时就在自家。

老太太说最后见到老教授是年三十儿一家人吃团圆饭;学校方面更早,说是学期末。

杨开新教授一个人住,他的身份是教师,被人杀死在自己房内,死因尚不明确,最可能是一刀割喉,现场有被翻动的痕迹,抽屉里的钱不见了,但其他金银细软包括存折、卡之类的全没动过。

是谁、因何把他给杀了?目前来说,全没线索。

李昱刚摊在椅子上,标准的北京瘫,夏新亮支着下巴看窗外,一声高过一声的蝉鸣烘托着仲夏的苦闷。

我拿起油性笔,在白板上写下:独居、大学教授、嫌疑人,这么仨词儿。

夏新亮起身,走到我身边,拿过我手里的油性笔,在空白处写:董春妮、杨燕、霍思聪、李立新。

这是杨教授生前带的学生,就只带这四个学生。

李昱刚补充道:“再画个x,邻居反映有人上门跟他吵架,男的女的都有。”

这是通过我们走访摸排出来的,杨教授这个两居室从来不缺访客,听闻经常有小姑娘出入,时间早晚不一定;也有男的来。争吵也有,临近他死亡时间还有过争吵,但时间太久,人家记不清了,说似乎是男的来找过他。

这个杨教授,平素不怎么跟邻居走动。他的私事邻里之间都不清楚。

“是不是这个叫邱益生的也要写上去啊?”李昱刚补充说,“这位邱教授跟被害人有竞争关系吧,毕竟整个学院里,就他们俩教编钟。杨教授没了,邱教授岂不是就平步青云了。他们这个行当不都快申遗了嘛。”

他们边说,我边写,尽量把情况与想法都汇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