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计谋跟道德无关(第4/5页)

因为很多人相信曹操果然会梦中杀人。

这样一来曹操的生命安全问题就有所保障了。

不过杨修却对曹操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在近侍临葬时,他感慨万千地对众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一语惊醒梦中人。

也让曹操惊怒了——这个杨修,不耍小聪明会死啊!非要揭穿我的良苦用心。

当然,曹操真正有杀杨修之心,还因为后者与曹植走得太近。

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各有才干。

但是,曹操不知道他们俩的才干谁多一点。便出题测试,令二人各出邺城门,能出者为胜。

曹丕没能走出去。

原因是门吏将他拦住了,曹丕不得已,只得退回。

曹植走出去了。

因为他把阻拦的门吏杀了。所谓有王命在身,谁挡杀谁。

曹植的才干或者说气概很快就出来了。只是他的背后,还站着一个人。

杨修。

杨修让曹植这么做的。

杨修不仅让曹植这么做,还为他备下很多标准答案——回答曹操询问军国之事时用的标准答案。

这样的机心与设局让曹操勃然大怒。他怒气冲冲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匹夫安敢欺我耶!”

这句话当然是针对杨修说的。事实上杨修的生命在此时已进入了倒计时。因为曹操在等待一个机会。让杨修死得心服口服的机会。

机会很快就来了。

不错,鸡肋。

是鸡肋。

致命的鸡肋。

当曹操在斜谷界口骑马难下之际,夏侯惇入帐向他请示夜间口号。曹操随口说出“鸡肋”二字。

这是个非常奇特的行军暗号,几乎没人能懂。但是行军主簿杨修却明白了“鸡肋”二字的个中真义。事实上即便到了这时,杨修还是有退路好走的。

只要他不有所作为。

要命的是杨修有所作为了。他竟然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同时杨修告诉夏侯惇说:“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

正是这一番话,让曹操找到了杀死杨修的绝佳理由——扰乱军心。

不错,曹操心里可能是有归意。但这样的归意是他人能够随便揣度的吗?特别是这个杨修,恃才放旷,数次犯了曹操之忌,至此当然新账老账一起算。

所以——杨修一命呜呼了。

曹操将这个自作聪明的人儿送上了西天,三国时期的一段小插曲至此画上句号。当然对曹操来说,重要的不是杨修,而是时局。

鸡肋般的时局。

曹操原本想撤的,可杨修在中间这么一搅和,曹操便硬着头皮再战,以示绝不跟着杨修的预言走。

只是很遗憾,曹操硬挺着上阵,却出师不利,被魏延射中了人中穴,还打落了门牙两颗。被毁容的曹操这时才明白,人世间最愚蠢的事情就是和自己置气。

以为万丈雄心可以改变时局。

以为意气用事可以力挽狂澜。

可到头来一切都敌不过天意。

只得班师回京。

在马超伏兵的追赶之下,曹操再也顾不得任何颜面,急慌慌地逃回许都——一场难与人言的战争就这么不尴不尬地结束了。和上次的合淝之战一样,曹操的征西之战也是味如嚼蜡,甚至损失惨重。

因为汉中丢了。刘备一下子拥有两川,很有出人头地的气势和实力。

刘备,你妈妈叫你回家吃饭

至此,一个问题开始摆在刘备面前——要不要称王。

甚至称帝。

没有人知道刘备心里的真实想法。他看上去还是八风不动,以天下为己任。

诸葛亮却劝他称帝。

不错,天下江山是要取的,但两川的江山也是江山啊,需要有一个名正言顺的名分来守护。都说出名要趁早,诸葛亮以为,当皇帝也要趁早。

刘备却扭扭捏捏。

因为他的脑海里“噌噌噌”冒出君臣父子、大汉江山等字眼。他可是皇叔啊,这眼睛一闭,老母鸡变鸭,皇叔变皇帝的事他可干不出来。

诸葛亮却在心里冷笑,觉得刘备到底还是迂腐了些——人世间的事,怎么可能黑白分明、忠奸两判呢?不错,你刘备可以很清高地恪守为臣之道,可你想过跟着你的那些同志们没有?他们是愿意跟一个臣子混还是跟一个皇帝混?

刘备恍然大悟。

恍然大悟后却是痛苦不堪。

为了同志们的利益考虑,他势必要自污清名;可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声,又让同志们的利益受损,这是刘备不忍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