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巴山蜀水(第13/19页)

红军官兵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享受着大米和腊肉,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却是心急如焚。他不断地给位于作战部队后方的张国焘打电报,反复请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把南边的部队收缩回来,集中力量向北进攻甘南?如果这样不妥,下一步该怎么办?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张国焘没有确切的答复。

徐向前向北发展根据地的计划,很快就因为战机的失去而无法实现。

张国焘作出的是一个后来在中国革命史中引发了剧烈争议的决定:采取大搬家的形式,彻底放弃川陕根据地。

当嘉陵江战役还在进行的时候,由陈昌浩率领的东线部队已经开始向西移动,并且采取的是坛坛罐罐统统带走的方式。至嘉陵江战役结束,红四方面军位于嘉陵江以东所有的机关和部队都已撤到了嘉陵江以西。四月二十一日川北腹地苍溪被川军占领,川陕根据地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

此时,在嘉陵江以西狭长的区域内,集中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全部人马,共五个军十一个师三十六个团。即:第四军辖十、十一师共七个团;第九军辖二十五、二十七师共六个团;第三十军辖八十八、八十九、九十师共九个团;第三十一军辖九十一、九十三师共六个团;第三十三军辖九十八、九十九师共四个团,再加上一个补充师、炮兵团、特务团、两个妇女团,共八万余人。连同地方武装和机关、学校、医院等,总计十万人以上。

作为川陕根据地党的最高决策者,不论张国焘放弃根据地的决定是否正确,至少促使他作出这一重大决定的客观原因是明显的。首先,与江西的中央苏区一样,自一九三三年开始,川陕根据地始终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形势和严重的生存危机。四川军阀结束了混战之后,服从了蒋介石的统一指挥,开始对川陕根据地进行全力合围。红军原来背靠大巴山对付的只是川军,而现在国民党军发起的是六路“围剿”,红军不得不“收缩战线”——应该说,这一战略是正确的,因为在有限的空间里死打硬拼是兵家大忌。再者,在敌人的反复“围剿”下,根据地内支持战争需要的各种条件已不具备。从建立川陕根据地到发动西渡嘉陵江战役,在两年多的时期内,根据地处于战争状态的时间长达十六个月,这期间敌人在根据地两进两出,烧杀掳掠,致使根据地遭到极大的破坏。最后,如果一旦需要以军事行动策应中央红军,就必定会影响红四方面军对根据地的守卫和经营。尽管中央红军不断地改变行动计划,但是红四方面军不顾一切策应其行动的决心是坚定的——如果没有这一行动目标,红四方面军即使要向北发展,也没有强渡嘉陵江的必要,因为从根据地直接进入陕南会顺利得多。

但是,川陕根据地的丧失,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那就是:当这块红色根据地不复存在之后,对于在中国国土上转战的工农红军来说,所有建立起苏维埃政权的大块根据地都已丧失,分散在各个地域的红军武装自一九三五年春夏之际开始,就全部处在没有根基的危险的移动之中了。

一九三五年二月,为了保障追击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侧后的安全,阻止中央红军与贺龙和萧克的部队会合,蒋介石对红二、红六军团尚未巩固的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围剿”。为此,湖南和湖北的国民党军达成了联合作战协议,集结起十一个师加四个旅共计十一万的兵力。“围剿”作战分为进攻和防堵两个部分。其中进攻部队是:

陈耀汉纵队的第五十八师和暂编第四旅由新安、石门向桑植进攻;

郭汝栋纵队的第二十六师和独立第三十四旅由慈利沿澧水北岸向大庸进攻;

李觉纵队的第十九师和四个保安团由龙潭河沿澧水南岸向大庸进攻;

陶广纵队的第十六师、第六十二师和新编第三十四师从南面向大庸和永顺进攻;

徐清泉纵队的第四十八师、新编第三旅和张振汉纵队的第四十一师、独立第三十八旅联合向桑植与永顺之间的塔卧镇推进。

进攻部队的攻击中心是大庸。大庸,今天名为“张家界”。

防堵部队是:

湘军陶广纵队一部加四个保安团驻守沅陵及沅江沿岸,防止红二、红六军团南下进入湖南腹地;

鄂军第三十四师封锁通往长江的主要道路;

湘军李云杰和李韫珩的两个纵队,以及第九十二师和新编第八师,共同部署在湘黔边界上的铜仁、秀山、酉阳地区和乌江沿岸,以防中央红军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此时,红二军团兵力为六个团约六千五百人,红六军团兵力为五个团约五千二百人,两个军团总计兵力约一万一千七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