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江山多娇(第13/19页)

二十二日凌晨三点,朱德给张国焘回电:“国焘同志电悉,不胜惊诧。为打通国际线路与全国红军大会合,似宜经静、会北进。忽闻兄等不加同意,深为可虑。昌浩今早可到漳,带有陕北来新译长电,表示国际态度,望详加研究……静、会战役各方面均表赞同,陕北与二方面军也在用全力策应,希勿失良机,党国幸甚。”

然而,二十二日晚八点,张国焘已将红四方面军即将西渡黄河的计划致电告知了陕北的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以及仍停留在甘肃东南部的贺龙与任弼时。

天一亮,朱德骑马赶了一百二十里路到达了漳县前敌指挥部。

九月二十三日,西北局在漳县再次召开了会议。张国焘在会上侃侃而谈,他说北上作战会断送红四方面军,方面军自穿越草地之后连续作战,部队从未得到过休整,且十个炸弹有五个打不响,可胡宗南的部队武器精良,两下一比不得不作万一之想。宁夏地域狭小,红军集结在那里,前有敌人的封锁,后有黄河与沙漠,一旦出师不利必将陷于困境。而陕北很穷,根本不能解决大军吃饭问题。共产国际的电报同意我们靠近苏联,所以我们应该立即西渡黄河,占领兰州以北地带。这样既避免了与强敌决战,也不违中央夺取宁夏的意图,同时还可以解决方面军的粮食供应问题。朱德表示:有红一、红二方面军的配合,北上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如果再不北进,三军的会合不知要等到哪一天,这样将延误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且会使红一、红二方面军的侧翼暴露。但是,会议最终还是采纳了张国焘的西进计划。朱德仍坚持自己的意见,他对张国焘说:“若强我们赞同是不可能的。”

张国焘的西进计划再次打乱了中央和红军的整个战略部署。毛泽东二十四日急电彭德怀:

彭并告聂:

甲、接朱电国焘又动摇了北上方针,我们正设法挽救中[对外守密]。

乙、为使胡敌不占去先机,请加派有力部队南下,交一军团指挥,增加界石铺分兵至隆静道游击至要。

二十四日十六时

红四方面军官兵对突然改变的军事命令感到不解。绝大部分红军官兵不愿意再往西走了。第四军十二师先奉命到渭源接防,之后又突然命令他们撤离渭源;刚从渭源撤下来还没走出二十里路,又命令他们再度夺取渭源。师长张贤约和政委胡奇才让部队在洮河边上停下来,两个人在河边徘徊,内心充满着莫名的疑惑。军长陈再道亲自赶到洮河边,催促他们赶快执行命令。十二师的官兵打了整整一夜,才把刚刚放弃的渭源县城重新占领了。第三十一军距离红一方面军控制的界石铺最近,他们满心希望能够成为第一支与红一方面军会合的部队,但是接到的命令却是让他们立即返回岷县,而他们几天前才离开岷县到达这里。返回的路上大雨瓢泼,道路泥泞,红军官兵们对部队前途的猜测五花八门。

红四方面军一旦西渡黄河,对于已经东出甘南的红二方面军来说,他们将即刻失去侧翼与身后的策应。二十五日,贺龙、任弼时、关向应、刘伯承、甘泗淇、王震、陈伯钧联名致电朱德、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表示关于目前的行动“比过去任何时期迫切要求能协同一致。否则,只有利于敌人各个击破,于革命与红军发展前途有损。我们已向陕北建议,根据目前情况和三个方面军实际情况作出三个方面军行动的最后决定”。红二方面军请求红四方面军暂时不要立即西渡黄河:“我们请求你们暂以四方面军停止在现地区,以待陕北之决定。陕北与国际有联络,对国内情况较明了,而且与各方面行动、统一战线工作有相当基础,必能根据各种条件定出有利整个革命发展的计划。”

第二天,中共中央的电报到了:

朱、张:

确息:胡宗南部在咸阳未动,其后续尚未到齐。四方面军有充分把握控制隆、静、会、定大道,不会有严重战斗。一方面军可以主力南下策应,二方面军亦可向北移动钳制之。北上后粮食不成问题,若西进到甘西则将被限制于青海一角,而后行动困难。

英、洛、恩、博、稼、泽

二十六日十二时

而这时候,红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已经从漳县向西移动到了临潭附近。

九月二十六日,张国焘一天内给中央发出了四封电报,不但放弃了同中央保持“取横的关系”的立场,表示对于中央的指示愿意“遵照执行”,并且自红一、红四方面军分路北上、南下以来,第一次在电报中使用了“党中央”这一称呼。张国焘的心绪复杂而矛盾——

电报一:“关于统一领导万分重要。在一致执行国际路线和艰苦斗争的今日,不应再有分歧。因此我们提议,请洛甫等同志即以中央名义指导我们。西北局应如何组织和工作,军事应如何领导,军委主席团应如何组织和工作,均请决定指示,我们当遵照执行。”——这是张国焘第一次放弃“对一方面军取协商关系,对北方局取横的关系”的立场,表示愿意接受中央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