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抵抗的方法(第3/6页)

防御方因此遭受的损失,多半是力量方面的损失。这种损失对军队的影响是间接的,以至于人们很少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由此可见,防御方是以将来的利益来换取当前力量的增强,正如同他像一个穷人,不得不向别人借贷。

倘若我们要研究这些不同的防御方式的效果,那么我们就要关注进攻的目的。敌人进攻的目的是占领我方的战区,至少占领我方战区的大部分阵地。因为起码是占领大部分阵地才能理解为整体,而仅仅攻占几普里[3]的地方,在战略上一般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所以,只要进攻方没有攻占我方的战区,即只要敌人害怕我方的军队,根本不敢向我方的战区发动进攻,或者没有进攻我方的阵地,或者在我方向其发起会战时对方回避会战,我们便完成了防御的目的,各种防御措施在此时也发挥了明显的作用。

当然,这种作用是消极的,它无法直接而只能是间接地给真正的还击力量增加力量,即它可以为还击做好准备。因为进攻方正在丧失时间,而时间上的损失总是不利的,它往往会以某种方式来削弱进攻方。

因此,在采用前3种防御方式时,无需进行决战,防御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这点并不适用于第四种防御方式。

倘若敌军围攻我们的要塞,那么我们就必须及时地为要塞解围,因此,以积极行动决定胜负,是由我们来决定的。如果敌军不围攻要塞而尾随我军进入腹地,情况也是如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我们时间充裕,能够等到敌人极度削弱时才采取行动,但是最终要转入反攻这一前提则是始终不变的。

当然,敌人或许占据了作为他进攻目标的整个地区,但是这不过是我方借给他的而已,紧张状态依旧存在,决战尚未到来。只要防御方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而进攻方的力量越来越弱,对防御方来说,拖延决战则十分有利。

不过,只要必然会到来的顶点一出现(就算这个顶点最终只是由于防御方总的损失产生了最终影响才出现),防御方就一定要采取行动,进行决战。此时,等待的价值便消耗殆尽。

当然,这个时刻并无固定的标准,因为它要受制于很多的情况和条件。但是,我们要说,冬季的来临往往可以作为自然的界限。

如果我方无法阻止敌军在其占领的地方过冬,那么一般来说,我方已放弃这块地区。但是,只要回顾一下托里什·韦德拉什[4]这个例子,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规律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那么,究竟什么是决战呢?

在研究中,我们始终将决战想象成会战的形式。当然,决战未必会采取会战的形式,它可以是可能造成剧变的一系列分兵进行的战斗行动。它们之所以会造成剧变,要么是因为双方进行了真正的血战,要么是因为战斗的可能性所引发的效果迫使敌人最终选择撤退。

按照我们对战争所确定的观点,得出这样的观点是必然的——在战场上无法用其他方式进行决战。因为,就算敌军仅仅是因为缺乏粮食而被迫撤退,这也是我方的武力行动限制了敌军才形成的结果。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军队根本不存在,那么敌军必然能够解决粮食问题。

所以,就算敌军在进攻路程的终点就被各种困难搞得疲惫不堪,且因为兵力分散、饥饿以及疾病而让力量受到了损耗,但足以迫使敌军放弃已然获得的一切,依旧是因为他们对我方军事力量的忌惮。只不过,这样的决战和在战区边沿附近进行的决战有着较大的区别。

在战区边沿地带进行的决战中,我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军事力量对付敌军,只能用自己的军事力量来制服或者摧毁敌人的武力。但是,在进攻路程的终点,敌人因为劳累等问题损耗了一半力量,我方的军事力量在此所发挥的作用便不同于前了。

所以,虽然我方的军事力量是决定胜负的最终因素,但是已经不再是决定胜负的唯一因素了。敌军在前进中的损失已经为胜利做了准备,这种损失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方有了反攻的可能性,迫使敌人撤退,也就是说,它引发了剧变。

在这种场合,决定胜负的真正的原因只能是敌军在前进中的疲劳。当然,防御方的军事力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分析问题时,我们要着重关注的是,究竟这两个因素中的哪一个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认为,在防御中,存在着两种决定胜负的方式,即有两种对付进攻的方法。它们是因为进攻方是被防御方的军事力量消灭,还是因为自身的劳累问题而崩溃这两个问题而存在的。

无需多言,第一种决定胜负的方式主要适用于采用前3种防御方式的场合,而后一种决定胜负的方式主要适用于第四种防御方式的场合。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往本国腹地撤退时,第二种方式才会决定胜负。与此同时,也正是因为通过向本国腹地撤退能够决定胜负,人们才会选择这种需要做出重大牺牲的退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