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防御会战(第2/2页)

但是,防御方的积极的反包围的目的就是要应对进攻方严密的包围。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反包围虽然不足以促使防御方获得胜利,但却足以保证防御方不会遭到严密的包围。

但是我们要承认,在防御会战中,这种危险(即撤退时受到极大限制的危险)是主要的危险。如果防御方无法摆脱这种危险,那么进攻方在会战中和追击的起始阶段中所获得的战果将会大幅度地增加。可是,这种情况往往只出现在追击的起始阶段,也就是到天黑之前这段时间。因为第二天包围就完成了,作战双方在这方面又恢复了均势。

不错,防御方有可能丧失最好的撤退路线,所以,他在战略上将继续处于不利的状态。不过,除了少数特殊的情况外,包围活动总是会结束的,因为它最初就只打算在战场范围内进行,因此,它不会也不能远离战场很远。

不过,如果说防御方最终获得了胜利,那么进攻方的情况又会如何呢?战败方的兵力将被分成数部,这在起始阶段是有利于撤退的,但是第二天敌情的紧迫会让战败方不得不集中兵力。

如果防御方获得了具有决定性的重大胜利并对敌军展开猛烈的追击,那么战败方便又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无法将兵力集中起来,他将兵力分成数个部分的举动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部队会趋于崩溃。

以拿破仑为例,如果拿破仑赢得了莱比锡战役的胜利,那么分成数部的联军会导致联军的战略地位一落千丈。尽管拿破仑在德累斯顿并未进行真正的防御会战,但是他的进攻却具有由圆心指向圆周的形式。

谁都清楚,当时联军因为兵力分散而处境极为困难,联军是在获得卡次巴赫河畔的胜利后才摆脱了这种困难(因为拿破仑收到这个消息,就率领近卫军回德累斯顿去了)。

卡次巴赫河畔会战就是这样的战例:防御方在最后时刻转入进攻,采取了我们所说的离心方向的行动。因为联军的这一军事行动,造成了法国军队四处溃散,会战没几天,庇托指挥的师便成为联军的阶下囚了。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进攻方可以采用在性质上同进攻相适应的向心形式作为扩大胜利的手段。同样地,防御方也能够将在性质上和防御相适应的离心形式作为扩大胜利成果的利用手段(防御方所采用的这种手段,比防御方的军队与敌人的军队成平行配置时向敌人正面进行垂直攻击所取得的成果要大得多)。而且我们认为,上述这两种手段的价值起码是一样的。

就算我们在浩瀚的战史中很少看到防御会战所获得的胜利不如进攻会战所能取得的胜利那样巨大,但也无法证明关于防御会战同样能够取得巨大胜利的观点是错误的。

防御会战之所以没有取得像进攻会战那般大的胜利,是因为防御方和进攻方二者所处的情况并不一样。防御方不但兵力弱小,而且从总的情况来看,实力是较为弱小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他无法这样认为:让胜利扩大为巨大的战果。所以,防御方只好满足于消除危险与挽救军队的荣誉。

因为实力弱小和进攻条件不利,防御方只能受到极大的限制。不过,有人却喜欢将这种因为防御本身带来的不利条件所造成的结果当成采取防御这种形式所造成的结果。于是,他们便对防御产生了误解,即防御会战只以抵抗为目的,而不以消灭敌人为目的。

我们认为,这种想法的坏处很多,它完全混淆了形式和内容本身。我们认为,采取防御这种作战形式获胜不但较为可靠,而且胜利的规模与效果可以同进攻时所取得的效果相同。只要拥有充足的力量与决心,那么,不但在构成战局的所有战斗的总的成果中是这样,在单个会战中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