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914(第8/8页)

说明:

1 布拉格的记者埃贡·埃尔温·基希在他出发去前线时,婉拒了他母亲要他带上备用内衣的建议,心里想:难道她以为我是去参加又一次三十年战争?基希站在一个更为平常的人的层面看待这次战争,但也表达了同样的幻想。

2 康拉德是他的姓氏,实际上人们称他康拉德。“冯·赫岑多夫”是添加的一个称号,是一个表示贵族身份的词。

[38] 爱德华·格雷(1862~1933),英国政治家,1905年到1916年间出任英国外交大臣,是英国历史上不间断任此职位时间最长的人。任职期间最大的事件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对此所做的评论成为人所共知的名言:“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我们有生之年将不会看到它重新点燃。”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鸟类学家。——译者注 [39] 1848年革命,主要指1848年到1849年间发生在法兰西、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匈牙利等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民族革命。这次革命几乎席卷整个欧洲,只有俄国、西班牙和北欧几个国家未受到影响。其中法国的1848年二月革命最为著名。——译者注 [40] 克里米亚战争,是指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爆发的一场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这场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了线膛枪、蒸汽船,大大提高了陆海军作战效能,铁路和电报也使军事行动的后勤指挥产生了革命性变革。——译者注 [41] 纳希切万,今阿塞拜疆古城,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首府,历史上曾并入过沙俄,为鞑靼人世居之地之一。——译者注 [42]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1852~1931),法国元帅、军事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的法军总指挥。是第十七号计划的忠实执行者,战争初期使法军损失惨重,后在马恩河战役和凡尔登会战中有效阻止和打击了敌人,但在1916年的索姆河会战中法军再度失利,霞飞因此遭免职。——译者注 [43] 第十七号计划,是法国在普法战争后拟定的战略计划,在1913年被法国国防部采用,目标是企图重新占领阿尔萨斯及洛林两省,此计划本身以攻击性为主,其战略部署是动员4个军,分南北两路进攻德国,南路目标是占领阿尔萨斯及洛林两省,北路则根据德军攻势,在卢森堡或阿登高原迎战德军。此计划强调并依赖士兵的战意及进取心,并认为法军的素质优于德军,由于法军深信英国对低地国家的重视会使德国不敢取道比利时攻打法国,故此法军没有在法比一带边界布置军队防止德军西向,总之,由于在兵力和地点上的严重误判,令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轻易占领了比利时大部分及法国东北部。——译者注 [44]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1848~1916),俗称小毛奇。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将,曾担任他著名的叔叔老毛奇的副官和德皇威廉二世的侍从武官。1906年1月出任德军总参谋长,是狂热的好战分子。主持“一战”初期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失败后于1914年9月14日被解除职务,1916年6月18日抑郁而终。——译者注 [45] 这里所说的马恩河战役指的是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又名马恩河奇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发生时间在1914年9月5日至12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军。双方损失惨重,但从战略上看,英法联军转败为胜,粉碎了德军的速战速决的计划,但也由于英法军队行动迟缓,使德军得以保存了实力,西线战事陷入胶着状态。——译者注 [46] 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1850~1916),英国陆军元帅,英国军事界实力派人物。曾任皇家工程兵军官。1883年在中东服役。1892年成为埃及陆军总司令。1898年在恩图曼镇压马赫迪苏丹军,成为该国总督,阻止了法国在苏丹的扩张。第二次布尔战争中,采取烧杀等残酷手段,镇压游击队,1902~1909年在印度任职期间,因与印度总督寇松爵士发生分歧,导致总督辞职。1914年起任陆军大臣和陆军元帅,招募大批志愿兵,迅速扩充英军。后乘巡洋舰前往俄国途中遭到德国潜艇攻击,舰沉溺毙。——译者注 [47] 斐迪南·福熙(1851~1929),法国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任法军新第九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法军总参谋长,战争后期任协约国联军总司令,对协约国最终战胜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起了重大作用。1918年8月获法国元帅军衔。1919年起任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拥有三个国家(另外两个国家是英国和波兰)元帅头衔的人。著有《作战原则》等军事著作。他关于“一战”结果的名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不幸一语成谶。——译者注 [48] 保罗·冯·兴登堡,全名保罗·路德维希·汉斯·安顿·冯·兴登堡·贝内肯道夫(1847~1934),兴登堡在军事生涯初期是一个出色的军人,但是他最为著名的成就在于“一战”中和鲁登道夫所形成的完美组合,使德军在东线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战役的胜利。他在晚年出任魏玛共和国总统时任命希特勒为总理,这一政治行为成为日后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之一。兴登堡于1934年8月2日逝世。——译者注 [49] 埃里希·鲁登道夫(1865~1937),德军陆军上将,军事家。“一战”期间先后出任德军第二集团军副参谋长和第八、第九集团军参谋长,东线德军参谋长,能力非凡。协助兴登堡在东线取得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著有《总体战》等书,1937年病逝。——译者注 [50] 哈布斯堡帝国,此处即指奥匈帝国,因奥匈帝国的统治者出自历史上著名的哈布斯堡家族,帝国本身也是历史上哈布斯堡王朝的继续。——译者注 [51] 布罗德,今克罗地亚的一座城市,铁路枢纽,著名河港。坐落在萨瓦河畔,由右岸的波斯尼亚布罗德和左岸的斯洛文尼亚布罗德组成。——译者注 [52] 埃里希·冯·法金汉(1861~1922),德国元帅。1914年9月接替小毛奇出任德军总参谋长,先后发动东线的戈尔利采战役和西线的凡尔登战役,但均未实现预期目标,1916年8月被解职,出任集团军司令。他是一位强硬的军国主义者,退役后著有《1914~1916年总参谋部的重大决定》,1922年病逝于波茨坦。——译者注 [53] 伊普尔是今比利时西佛兰德省的一个古老城镇。在“一战”期间,协约国军队与德军于1914年、1915年和1917年在此先后进行过3次大规模的战斗,史称伊普尔战役。其中在1915年的第二次伊普尔战役中,德军使用了毒气,毒气战首次进入人类战争史。——译者注 [54] 马尔伯勒公爵(1650~1722),原名约翰·丘吉尔,是温斯顿·丘吉尔的先祖。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统帅。——译者注 [55] 弗里德里希·玛丽亚·阿尔布雷希特·威廉·卡尔,奥匈帝国亲王和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和波西米亚皇家亲王,捷欣公爵(1856~1936),奥地利陆军元帅,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成员,1914年7月到1917年2月任奥匈帝国陆军最高指挥官,但他基本不参与军务,军队实权掌握的冯·康拉德总参谋长手中。——译者注 [56]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1881~1938),土耳其军事统帅、改革家,土耳其共和国的奠基人和首任总统(于1923~1938年在任),被尊为现代“土耳其之父”。——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