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1918(第4/8页)

在伊普尔突出部,由于整个防御工事都伸入到德军控制的区域之中,因此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组织纵深防御。4月12日,德军不仅夺回了梅西讷岭,而且随后继续攻占了与它相连且是四周最高点的凯默尔山地,这是德军取得的又一次著名胜利。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英军则面临着崩溃的威胁。黑格将军的反应是——告诉士兵真相,我们已“身陷绝境”。从此以后,他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品性(尤其是学习的能力)。不过,鲁登道夫倒是帮了他的忙,胜利已冲昏这位德军指挥官的头脑。他重复了他在3月21日犯过的错误,而且不停地犯这一错误。德军随即就遭遇了由大巴和火车调运来的预备队——这一次是法军的12个师。阿兹布鲁克和贝蒂讷之间的铁路线仍在英军的控制之下,德军只能步行抵达已遭毁坏的乡村,并在精疲力竭的状态下对利斯河(这次战役就是以这条河流命名)那片当时是沼泽的地域发起进攻。协约国方面损失了15万人,德军损失11万人(另要加上三月攻势中伤亡的25万人)。重要的是,协约国方面能够承受得起这些损失,而德军却无法承受。

利斯河战役之后是一段长时间的间歇。德国的最后一个征兵年开始得较早,当时学生们已结束期末考试。从俄国返回的一些战俘也重新参军,德国政府还说服奥匈帝国派来了一些士兵(他们到达梅斯时都没穿战靴)。这样,德军再次满员。而且,根据兴登堡计划,德国仍在大规模生产军需品,尽管已经出现了过热的迹象。鲁登道夫的想法仍然是夺取英吉利海峡的港口,打乱英美军队抵达欧洲战场的步伐,但他必须减少自利斯河战役以来就集结在这个地区的预备队。于是,他选择攻击位于巴黎东北部埃纳河岸上贵妇小径的法军防线,这一次他又非常幸运。驻守此地的法军指挥官是一位名叫迪谢纳(Duchêne)的将军,是一个罕见的没有学习能力的人。他把士兵部署在最容易遭到炮击的前沿阵地。与此同时,另有撤退至此的英军5个师,由于在德军的三月攻势中经历了非常糟糕的时刻而需要休整,他们还以为这里是一个安静的地方。而在所有掩盖德军行动的噪声中,埃纳河里的蛙鸣作用最大,这些小动物差不多被彻底吓呆了,大叫不已。5月27日,天气如往常一样非常不错,德军动用5 300门大炮对英法军队的1 400门大炮发起攻击,4个小时内共发射200万发炮弹。

当时,德军第七集团军在汉斯·冯·伯恩将军(Hans von Böhn)的指挥下,上演了一场几乎是奇迹的推进。他们登上了几乎垂直的山脊,跨过了埃纳河,并毫发无损地占领了河上的桥梁,甚至奋力跨越了河对岸的沼泽地。最终,这支德军抵达了马恩河,他们在此动用重型大炮之王“大贝尔塔(Big Bertha)”(以军火制造商克虏伯的妻子命名),向40英里之外的巴黎发射炮弹。

可是,鲁登道夫随后再次犯下他在3月21日和4月9日的错误,他真是一错再错。携带轻武器的德军马上就得与携带重武器的协约国预备队展开较量,火车已把法军30个预备师运到了前线。此时,美军也赶来参战,在蒂耶里堡和贝洛森林,他们获得了第一次参加欧洲本土作战的经验,并很好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6月2日,据守马恩河的法美联军共27个师进行反击。6月9日,德军则在位于此次战场北面毗邻的英军老索姆河防线的蒙迪迪耶发起进攻,但遭到了失败。对于即将发生的一切,这是一个预兆。首先,鲁登道夫攻势使德军建立起了3个十分庞大的突出部,德军的战线延伸到了空旷地带,其中一些只是草草建成,非常容易受到攻击;其次,德军要与敌军直接交战的防线从390公里扩大到510公里;最后,曾受到全面胜利鼓舞的德军,必然会因为协约国没有崩溃而感到沮丧不已。更重要的是,每月有20万美军抵达欧洲战场——协约国的宣传机器充分报道了这个事实。

鲁登道夫的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建起的巨大突出部,最易遭受攻击,它的边界分别在西北面苏瓦松和东北面的兰斯。7月15日,德军的最后一次攻势在这一区域展开。德皇亲自督战,因此这次战役被广泛宣传成一场帝皇之战,甚至是一场“和平攻势”。德军集结52个师,采用平常的压倒性炮击战术。不过,现在的协约国已经预估到会出现的情况(法国的情报部门运作的非常出色。在卢森堡的德文报纸中,法国情报人员使用一些广告来传递德军铁路运行的详细信息)。他们也熟悉了应对鲁登道夫攻击手段的有效方法在于反炮兵射击,就是掩蔽己方炮位,一旦确定敌方炮位,立刻就对正在炮击的敌方大炮开火。而且,在兰斯东面的纵深防御,也意味着德军在到达法军主阵地前,就已经精疲力竭。贝当将军动用预备队,德军则在7月17日停止了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