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第2/4页)

一辆小车挨身而过,朱怀镜立马睁开眼睛。正是王莽之的99号座车。车到常委楼前停下,王莽之戴了顶藏青色礼帽,慢悠悠钻了出来。站岗的武警战士“嚓”地立正,敬礼,道:“首长好!”隔得远,朱怀镜他们听不清战士的问好声。不过朱怀镜很熟悉这些战士的问好。因为语速太快了,问好声便含混不清,听着便是一声吆喝了。被问好的首长是一律不回礼的,只顾昂首前行。这会儿的王莽之便是如此,缓步迈上台阶。常委楼前的台阶,朱怀镜几年前就无意间数过的,不是九级,是八级。大概创意就是“发”吧。省市级领导暂时没能达到“九”的至尊境界,得通过“发”才可能实现。

这时,突然间见一个乡下人模样的中年男子蹿上前去,拦住王莽之,问了句什么。王莽之微笑着,抬手往外指了指,上完最后一级台阶,扭头进去了。

朱怀镜说:“舒天跟我去吧,小陈你在这里等一下。”

朱怀镜领着舒天往里走,迎面碰上那位乡下人。“请问领导,刚才那位是王莽之书记吗?”乡下人问。

朱怀镜装糊涂:“哪位?我没看见。”

乡下人像是自言自语,说:“电视里看着王书记高大些,比刚才进去这位要高出一头。电视里面的人同真人不一样,可能是我看错了。”

朱怀镜嘿嘿一笑,不好说什么,进去了。

一敲门,李元应道请进。推开门,李元忙伸出双手迎过来了,拿嘴努了下里面。听得王莽之在里面叫道:“怀镜吗?请进请进。”

李元过去推开里间的门,请朱怀镜进去。“王书记。您好您好,让您中午也休息不成。”朱怀镜连连拱手。

王莽之站起来握手,说:“你从北京风尘仆仆赶回来,比我辛苦啊。李老身体好吗?”

朱怀镜欠身回道:“李老很精神,还能喝酒哩。董姨不太让他老喝,他那天很高兴,说非得陪小朱喝几杯。”

王莽之很感叹的样子,说:“李老就是这样,很赏识能干的年轻人。高兴了,就不管自己的身体了。”

朱怀镜听着,便当王莽之是借着李老说他能干了。官能做到朱怀镜这个份儿上,能干是自然的,纯粹一个草包,再怎么提携你也是枉然。但你是不是能干,同领导说不说你能干,却是两码事。朱怀镜一脸幸福的表情,说:“李老说起您王书记啊,话就没个完。他说自己革命几十年,培养过不少干部,最叫他自豪的就是您王书记。”

王莽之笑道:“哪里啊,总算不辜负他老人家的栽培吧。对李老,我是非常尊重的。他的确是值得尊重的老领导啊!”

朱怀镜说:“知道您要去梅次视察,我原本想留下来向您汇报的。临时缪明同志让我去北京。梅次工作还很欠缺,王书记多批评。”

王莽之笑道:“不错嘛。这次虽说是农业产业化会议,看的典型却是农村组织建设的成果。是你分管的啊。不错不错。看着农民群众日子一天天好了,我就感到欣慰。马山经验,很不错的。”

这时,李元倒了茶进来。王莽之叫道:“小李,你陪这位……小舒?对,你陪小舒在外面聊聊天吧。”

朱怀镜顿时就有了种受宠的感觉,似乎自己顷刻间就同王莽之亲近了。果然,王莽之说了些通常情形下不可能说的话:“怀镜,最近缪明同志和陆天一同志好像有些不协调?”

朱怀镜不好怎么说,只道:“您王书记都知道了,也许吧。”

王莽之说:“怀镜,你在中间要做好润滑剂啊!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团结。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团结出干部。缪明同志和陆天一同志,都是组织上非常信任的好干部。只不过,缪明同志夫子气重些,陆天一同志性子急些。都没有原则性分歧嘛,要搞好团结。最近《荆都日报》登了篇文章,宣传你们梅次地委班子团结一心,真抓实干的经验。我看很好。这是主流嘛。”

“是啊,我也是这么看的。我会尽可能做些化解工作,反正一条,不能因班子的不团结,影响了经济工作。”见王莽之只是泛泛而谈,朱怀镜也只好讲些套话。不过,看上去王莽之对缪、陆二人是一碗水端平,却隐约叫人感觉他更看重陆天一。

王莽之打了个哈哈,说:“怀镜,我的消息可是灵通得很啊。这篇文章是你策划的,我知道。说明你是维护地委团结的。用心良苦啊!”

朱怀镜笑道:“王书记英明。不过这么细节的问题,您是怎么知道的?”

“崔力是个跳蚤。”王莽之说。

朱怀镜不明白王莽之说的“跳蚤”是什么意思。是说崔力人很活跃,还是损他?不过可以确信,那篇文章的缘起,王莽之是从崔力那里知道的。崔力连王莽之这里都要来串串,难怪他平时吹起牛皮来天响。不过,懂得套路的人,并不会因此就对他刮目相待,而只会说这人脸皮厚。凭崔力的身份,如果脸皮不厚,是很难同市委书记接触的。市委书记同你小记者之间,可以说隔着千山万水啊!你跑到他跟前去,想讨个好脸色,说这说那,点头哈腰,可是他能正眼望你一下,就是你的福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