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序幕(第4/9页)

不知道为什么,王司长突然停住了,贾士贞有些莫名其妙,他不知道王司长所说的“希望”二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谁的希望?在这一瞬间,贾士贞在头脑里反复转动着,他相信,一定不会只是王司长,或者说只是中央调研组的“希望”。

临近中午时,常书记打来电话,说他中午陪王司长吃便饭,晚上宴请王司长和洪处长。

他们的谈话始终没有结束的意思,贾士贞越谈越觉得和王司长越有些相见恨晚,甚至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而王司长也越来越觉得贾士贞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个性的领导干部。

最后,王司长说:“这次来西臾,不准备再召开市委常委会了,上次是出于例行公事,一方面是和市委常委们见个面,另一方面也想利用座谈会的形式,听听常委们的意见。这次来的目的主要是把中央调研组调研情况汇报后的意见反馈给你们,领导对西臾前段时间的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暂时不向媒体宣传,但可以继续在深度、广度、高度上作一些讨论,作一些大胆的探索,可以像当初深圳经济特区那样进行试水,取得经验,纠正错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特点,进一步推动西臾的经济发展。”

其实,直到目前为止,西臾市的几位领导真的并不了解王司长的真实身份,虽然常友连在中央党校学习期间也去和王司长见过几次面,但是那都是王司长用车把他接到某一个地方的。从地点看,像是中央机关,但王司长始终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所有的人都只称王司长。当然贾士贞逐步明白,这也许是高层领导工作的需要。

最后,王司长在小范围内交换了意见。实际上中央调研组要说的话,已经基本上都在分别交换意见时表达了,只不过是换一种形式罢了。王司长是一位很有理论水平、很有思想、很有表达能力,甚至很幽默的领导。原本十分枯燥而且十分微妙的政治理论问题,从他口中表达出来却是那样让人回味无穷,琢磨不尽。当然,常友连、邵明,还有贾士贞能不能深刻、全面领会中央调研组的深刻含义,这就是他们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问题了。

从美国学习回来,贾士贞似乎变了一个人。刚来西臾那阵子,他像是一个朝气蓬勃、热血沸腾的青年,整天风风火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而现在突然间变得老沉稳重、寡言少语,好像每时每刻、每件事情上都处在深深的思考当中。其实自从那场轰轰烈烈的“三公开”选拔县区领导干部以后,他就一直在想,一个人,在一项工作上做到了制高点之后,难道永远朝着未知的顶峰攀去吗?那顶峰究竟在哪里呢?有顶峰就必有低谷,那么路到底应该怎么走?他不止一次,也不止从理论上去想,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去操作,怎样具体去实施。他面前就仿佛是茫茫大海,无边无际,不知道深浅,弄得不好要葬身于大海的!到时候怕连尸体都找不到!除此之外,贾士贞越来越觉得他和玲玲之间将要出现什么难以预料的问题,不是他不理解妻子,也不是玲玲不理解他,而是社会环境把他们推到这样尴尬的位置上。

中央调研组走了,王司长走了,却给贾士贞、给西臾这块土地留下了难以回答的沉重的话题。

市委组织部派出来的三个调研组结束了对四县两区领导的考察和调研。经过两天的汇报,由卫炳乾写成综合材料。从各县区领导班子情况看,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几乎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当“平安官”现象,只希望在自己任职期间平平稳稳不出什么大乱子,干几年之后升官走人。即使有些同志有才干、有思想,却受到现有的制度、体制局限,没有真正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解放出来,更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种生产力解放出来。因此,在任职期间,那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各方面工作始终没有明显的起色。

贾士贞把如何选拔县区党政一把手的设想提交给市委组织部中层以上干部进行讨论。仅仅是靠“三公开”或者靠群众选举,能不能把一个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现在看来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于是贾士贞提出来:能不能像农村体制改革那样,把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引入干部制度的选拔当中去?听了贾士贞的意见,这些人个个都目瞪口呆,许多人根本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

在讨论过程中,常务副部长韦旭一直沉默不语,直到会议快结束时,他终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干部人事制度不是承包菜园子和养鸡场,而是上层领域里的深刻理论,企图打着改革、解放生产力的旗号所谓的改革,恐怕只能给少数人脸上贴金,创造出一点出风头的政绩。他说,目前几乎各地,各级党委都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公推公选”,西臾也应该循序渐进。